王昭君之哀(第2/2页)

柳诒徵先生还认为,高坐家具的盛行,使人“居处行动,皆求安适”。先秦时期,古人一般席地而坐,他们的坐姿与跪姿相差不远。即使当时有高的坐具,但并不通行。这种在今天看来不很舒适的坐姿,从侧面说明了古人的防患意识之强。是以先秦时期尽管各国纷争,应对起周边的夷狄来却游刃有余。嗣后人们的坐具逐渐增高,有了绳床、椅子、杌子,到了晋代出现了肩舆。人越坐越高,在舒服的同时,也渐变文弱了。在唐代,通常是年老或者生病的大臣才乘肩舆。然而在宋室南渡之后,官员都流行乘肩舆,就连乘车马的都很少了。如此士风,如何能抵御强敌?

这种由深远而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窘况,要靠一二贤人之力扭转颓局,其困难可想而知。但欧阳修并没有屈服。知其不可而为之,士君子所共通的一个可贵之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