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归于骚雅的白石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少年流寓两湖一带,后来漫游于苏、杭、淮、扬,是个飘泊江湖、依人门下的清客。他精通诗词、音乐、书法,艺术才能卓越,为范成大、杨万里和辛弃疾等大作家所称赏。他的创作年代与辛弃疾差不多,今传词集《白石道人歌曲》,计八十四首,其中有十七首旁边标明谱字,这些谱字据音乐家研究,是介于敦煌谱和工尺谱之间的一种半字谱。解读这批歌谱已经成为国际音乐界的热点。它们是研究唐宋音乐和词乐的宝贵资料。

白石词有一部分抒写家国兴亡之悲,交织着个人身世寥落之感,但情调相当低沉。例如他年轻时经过扬州所作的自度曲《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1〕,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2〕,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3〕,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前面有一个长题:“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里描写经过金兵焚掠的扬州废城景色,“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在从前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上生动地描写了“彼黍离离”的景象。尤其“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几句,将废池乔木拟人化,烘托出居人对兵祸的深恶痛绝,概括了无限伤乱之意。所以《白雨斋词话》赞此句“写兵燹后情景逼真”。下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由波水荡漾、冷月无声写出旅人面对荒城引起的今昔之感和无可言喻的悲凉,极为凄艳。最后点到扬州的名花芍药,虽然依旧开放,又有谁来欣赏?盛衰之意自见。全词处处在昔日繁华名胜的旧址上,写出今日扬州的荒芜,对比巧妙;又隐括了杜牧写扬州的不少名句,融化发挥,自成佳句。

姜夔大多数词的内容主要还是山水咏物、离别相思,与周邦彦相近。词风亦承《清真词》而来,但自成特色。他在继承《清真词》句琢字炼,典丽和雅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其软媚为骚雅”,变其秾丽为清空。“以江西诗派清劲的健笔,来改造温、韦、柳、周的靡曼软媚之词”(吴熊和《唐宋词通论》),追求意趣淡远,韵度高绝、古雅峭拔的境界。无论言情咏物,无一语涉于嫣媚。艺术创造性主要体现在爱情、咏物、山水这几类题材里。

先看他的爱情词:白石词中爱情词占很大比例,有十余首是怀念他在合肥的情人,描写一种历久不渝的挚情,毫无浮艳、低俗的成分。例如《鹧鸪天》: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词题为“元夕有所梦”。先由水流无限,重见无期,翻悔前种相思之误。下片“春未绿,鬓先丝”,由常见之意翻进一层,鬓丝在春绿之前,更可见自己的早衰,竟至因“别久”而“不成悲”,正由麻木的精神状态写出心灵饱经创伤之苦。然而岁岁挂起莲花灯的夜晚,仍不免触景生情,虽分两处,而仍彼此相知,“莲”字暗谐“怜”意。人虽离别而心终相印的真情写得十分沉挚。《长亭怨慢》也写离人会合无因的感伤: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翦离愁千缕。

上片又别是一种新颖的意境:枝头柳絮渐渐被风吹尽,处处人家都已绿深门户,浦口萦回的流水,暮色中零乱的帆船,是斜阳中目送远帆的情景,同时也关合着离人留连纷乱的心情。长亭树虽然天天看人离别,却似乎因见惯而变得漠然。东晋桓温见昔日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因树之长成而感慨人之老大。此处却以一往情深的语调埋怨长亭树之青碧无情,而离人久别、暗伤老大之意也自在言外,妙在用典而不滞于典,另翻新意,化出奇境。《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