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温庭筠

温庭筠(812-?),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屡举不第,却因在试场为人代笔而招来“污行闻于京师”的物议。由于他政治上桀骜不驯,对当时牛党权相令狐绹颇多讥刺,因而遭到报复和压制,一生仕途淹蹇。仅做过随县和方城县尉,官终国子助教。

温庭筠行为放浪,好狂饮狎妓,但并未因此忘怀世事。与杜牧李商隐一样,他也有不少咏史感时之作,远引两汉六朝故事,近援炀帝明皇史实,以古讽今,对当时统治者的荒淫昏庸进行了揭露和规讽,对藩镇割据、宦官擅权的现实,也都有所反映。或隐或显地预示了晚唐深重的政治危机。他也和历来文人一样,有用世济时的政治抱负,但因屡遭毁谤,报国无门,于是怀才不遇、孤芳自赏便成了他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如《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

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陈琳为“建安七子”之一。他曾为袁绍掌书记,写檄文痛骂曹操。但曹操却非常欣赏他。袁绍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爱其才而不咎”(《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霸才”即王霸之才,指可以辅佐王霸之业的人才。初盛唐制举有“王霸科”,鼓励士人应举,士人也往往以王霸之才自许。“霸才无主始怜君”句是说自己空有大才而无主可以为用,表露了与陈琳惺惺相惜的意思。联系温庭筠因得罪令狐绹而被报复压制的遭遇来看,温庭筠还不如陈琳。因此诗人由陈琳墓追思曹操铜雀台的荒凉,其中也隐含着对曹操那种爱惜人才不计前嫌的襟怀的思慕,为此结尾才说要学陈琳去从军。可见温庭筠虽然放浪,但自许甚高,原是并不甘心以词客终老的。

温庭筠的诗与李商隐齐名。但温庭筠诗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以及抨击朝政、揭露时弊的尖锐大胆,均不及李商隐,他一生混迹于歌楼妓馆之中,更多的还是浅吟低唱的恻艳之词。温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典丽精工,婉曲含蓄。乐府七古极为浓艳绚丽,寄意深隐,在艺术上明显受到李贺的影响。尤其擅长于描写妇女服饰的华贵、容貌的艳丽、体态的轻盈,心理刻画细腻,气氛渲染浓郁,这些表现手法与他的词是相通的,直接影响了花间派和婉约派。但其中也有一些诗过于追求意境迷离、辞藻雕琢,寄托深曲而流于晦涩。《达摩支曲》以艳词感叹史事,别具一格,是他乐府七古中的名篇: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红泪文姬洛水春,

白头苏武天山雪。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余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旧臣头鬓霜华早,

可惜雄心醉中老。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诗里对于历代传世之事的意义做了深刻的思考:蔡文姬被掳入匈奴,受尽磨难归国,以诗传世;苏武被扣留匈奴,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归汉,以节传世。他们的事迹芳香不灭,令人思慕不已。捣烂麝香和折断莲梗的比兴又自然令人想到蔡、苏所受的磨难。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号称“无愁天子”的北齐后主高纬,虽然一生花天酒地,极尽奢华,但最终与臣僚一起被北周俘虏处死。生前繁华犹如一场春梦,故都邺城也成为风雨中的连天荒草。生前的磨难成就了百世流芳的声名,生前的糜烂导致了万古不复的荒凉。立意既深又新。加上这首诗章法比较奇特:以高纬之事作为全篇正意,以蔡文姬和苏武作为陪衬;而且句子之间缺乏字面的连贯,而是在一个个画面的剪接中意脉相连,这就更增加了解读的难度。温诗深曲的特色于此也可见一斑。

温庭筠的近体诗清峻工细、用典精严,与乐府风格不同,表现也别有特色。七律《苏武庙》是一首咏史的名作: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此诗没有拘泥于描写苏武庙的环境,而是以苏武面对汉使时激动之极的情景开头,突出其一生中最关键的这一时刻。然后从此庙苍古肃穆的气氛拓开想像的广阔视野,展现出苏武望雁思归、荒塞归牧的两幅图画,概括了他十九年来坚守汉节、艰辛孤苦的处境和心情。“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一联写苏武归汉时,武帝已经逝去。此处以苏武丁年(成丁之年)奉使出塞与武帝甲帐巧对,历来为诗评家所称道。先说回日,后说去时,用逆挽法,更深沉地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末句写归来封侯的苏武空对秋天的流水哭吊长眠在茂陵的武帝,寄托了深切的故君之思和不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