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七首)(第3/4页)

[5]采香径的“径”字,后亦作“泾”。今自灵岩山下望,一水如矢,亦名“箭泾”。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东关酸风射眸子。”

[6]“花腥”之“花”字承上采香径来,“腥”字与“腻”连。“腻水”字面出杜牧《阿房宫赋》:“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这里借说,仿佛有美人脂粉的气息。《绝妙好词》“腻”作“剑”。若作“剑水染花腥”,则有美人溅血意,义异。

[7]“靸”音飒。靸鞋即拖鞋。“靸”在这里作动词用。“双鸳”见前《风入松》词注[9],这里指响屟。“屟”音燮,中空的木屐;另一说妇女鞋中的木底,当是后起之义。

[8]“响屟廊”,旧说以楩梓铺地,西施步屟绕之有声,故名。听廊叶之秋声,仿佛当时屟响。以上罗列灵岩的许多古迹,却多用想象,夹叙夹议,化实为虚。

[9]李白《乌栖曲》:“吴王宫里醉西施。”此句总承上文。

[10]“五湖倦客”指范蠡。《国语.越语》:“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周礼.职方氏》:“扬州,其浸五湖。”郑注:“五湖在吴南。”即今太湖。请人代为曰“倩”。这“倩”字却用得稍特别,仿佛说夫差把他的事业都委托给范蠡了。至于西施是否亦随范大夫而去,未尝明说。唐陆广微《吴地记》引《越绝书》逸文云:“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学津讨原》本“嘉兴县”条)

[11]《楚辞.渔父》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以泛舟五湖,故曰“独钓”。“醒醒”犹言清醒,极其清醒的状态,读平声。白居易《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舌头胡语苦醒醒”,又《欢喜二偈》之二“唯余心口尚醒醒”。范蠡不但亡吴霸越,而且深知勾践之为人,故功成身退,渔钓烟波,是非常清醒的。杨铁夫曰:“沉醉可以亡国,独醒因以全身。”(《改正梦窗词选笺释》卷二)

[12]此处“问天”,远承起首“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句意。

[13]意谓“白发其奈山青何”,兼有身世之感。时作者不过中年。古人自有叹老的习惯,如潘岳《秋兴赋》序曰:“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二毛”即“华发”也。

[14]怀古之意,上文大致结束,以下转入写景,较比落平。温庭筠《春江花月夜》:“千里涵空澄水魄。”

[15]又点本山一古迹,“琴台”已见题注[2]。本在凭高,再上琴台去,有唐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

[16]置身峰顶,觉秋云似与眼界相平,却将“秋云”二字拆开来用。境界开阔,是登临佳句,不仅“平易中有句法”,如张炎所云。张评见《词源》卷下。王维诗“千里暮云平”,见前叶梦得《水调歌头》注[7]。

望江南[1]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2],流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

[1]本篇与欧阳修《采桑子》词极相似,写法却在同异之间,全录欧阳修此词,以供参校:“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2]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银烛照红妆。”(这两句文字苏集各本稍有不同,此据陈思《海棠谱》卷上引吴兴沈氏注东坡诗。)作者《丁香结》咏秋日海棠:“香袅红霏,影高银烛,曾纵夜游浓醉。”直用苏诗,这里却是反用。残红已尽,无兴夜游,烛自在室内;既在室内,则燕子夜归觅宿,自在烛外了。“外”有燕子避光之意。温庭筠《七夕》:“银烛有光妨宿燕,画屏无睡待牵牛”,诗咏秋景,此亦借用。

唐多令[1]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2]。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3]。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4]。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5]。

[1]张炎《词源》卷下举清空质实之说,并云:“此词疏快,却不质实,如是者集中尚有,惜不多耳。”但后来评词者多不同意这样看法,如陈廷焯认为“几于油腔滑调”(《白雨斋词话》卷二)似亦稍过。此与梦窗词一般多堆砌辞藻者不同,仍是用心之作。

[2]将“愁”字拆为“秋”“心”二字,虽似小巧,而秋之训愁,亦有所本。《礼记.乡饮酒义》:“秋之为言愁也。”郑注:“愁读为揪。揪,敛也。”此愁本不作忧愁解,但后来文人每多借用。如王勃《秋日宴季处士宅序》:“悲夫秋者愁也”,已是忧愁之义。“离人心上秋”,为本篇的主句。

[3]以上各句皆承“心上秋”而来,非缘秋景萧瑟。所以气清月明,人人说好,自己却怕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