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张籍

节 妇 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英语说请人帮忙叫“Do me a favour”,直译就是请给我一个恩惠。言下之意是,你帮忙我固然感激,你帮不了我也不怨恨,因此,英语中拒绝别人相对来说就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中文中请人帮忙则叫“给我个面子”,这里面的潜台词就值得思忖了:帮了我忙,固然感谢,如果不帮忙,则是不给面子,既然你不给我面子,那么我不给你面子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因此,在中国,说“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权位者说“不”。

晋朝的李密被皇帝钦点担任太子洗马,可是他不愿意去,为了避免给皇帝造成不给面子的印象,李密绞尽脑汁写了一篇奏章说明自己的难处:形容自己的孤苦时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吹捧新朝时说“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说自己祖母年老体弱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说自己对皇帝的感恩戴德是:“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这就是有名的《陈情表》。这篇煞费苦心写的文章果然得到了皇帝的同情,其实也给皇帝成功地找了个台阶下,以自己的尊严为代价保住了皇帝的面子。

另一个晋朝人嵇康就不那么聪明了。他的朋友山涛推荐他到朝廷做官,他不但拒绝,还写了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把人家骂了一通。这样显然是不给朋友面子,更重要的是,他连皇帝的面子也不给了。于是被寻了个借口押到东市砍头。临刑的时候,三千个太学生请求以他为老师,希望能够挽回他的命,但未能如愿。由此可见,在中国,对权位者说“不”,需要的不仅是胆识,还有智慧,否则,轻则被怀恨,重则被陷害杀头实在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权位者的面子远比文人的性命重要得多。

张籍此时就到了必须说“不”,并思考怎么样说“不”的时候。

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十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被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十五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张籍这首诗,表面上看去,似乎叙述的是一个有夫之妇受到了别人的引诱,并赠给她明珠作为礼物,而女子似乎也对此人有点意思,但是怎奈罗敷已有夫,于是只好将明珠还给男子,暗自神伤。但是,在这首诗的诗题下还有一行字:“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才揭示了此诗真正的含义。

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当时的节度使们为了扩张势力,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官吏也纷纷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据史载,李师道与当时另外一个节度使王承宗互相勾结,与中央对抗,为了阻止政府军平定蔡州吴元济叛乱,他们竟然烧了河阴粮仓,多为不法,“所在窃发,焚襄州佛寺,斩建门戟,烧献陵寝宫,欲伏甲屠洛阳”。(《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二《王承宗传》)当时的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站在国家统一的立场上坚决反对李师道和王承宗的分裂割据阴谋,元和十年六月,李师道和王承宗合谋,派遣刺客埋伏在长安靖安里,在上朝的路上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并将裴度重伤,朝野震惊。国人皆知二人合谋刺杀宰相,但却无人敢指出。只有一个不知死活的左赞善大夫白居易冒冒失失上了一本,要求捉拿凶手,结果被当权者找了个“越职言事”的借口,贬到地僻荒远的江州去当司马。

张籍是韩门大弟子,对李师道的拉拢他显然是不愿接受的,但是李师道和王承宗目无法纪为所欲为他也不可能不知道,因此,如何对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说“不”就成了一个颇费脑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