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房琯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不讨喜的形象,哪怕他是杜甫的偶像,甚至杜甫为救他差点掉了脑袋。

房琯是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房琯,字次律。父融,官至正议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天宝十五载、肃宗至德元载(756年)房琯六十岁。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玄宗仓皇幸蜀,独驰追驾。七月,谒玄宗于普安郡,即日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事实上的宰相。此时,房琯也算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了。当时杜甫曾经就对房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认为他拥有和诸葛亮一样的只手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同年十月,房琯上疏请自将兵复两京,诏加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率三军战于陈涛斜、青坂,败绩。

房琯失败是与他不懂军事分不开的。史载,房琯读书很多,于是在公元八世纪居然还想恢复春秋时期的车战之法,于是制造了大量战车,为了保持队形,还专门用老牛拉车,以显其稳重。在赵武灵王时代就被扔进历史垃圾堆的战车在房琯的手中被当成了宝贝,重新捡了起来,无奈过时的战车怎么能够抵挡安禄山胡骑如风的攻击,结果官兵在陈涛斜、青坂大败。房琯也因此被撤职,而杜甫却认为失败另有原因,极力为之说话,触怒了皇帝,差点被杀头。

杜甫入蜀后,依附老友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武性格暴烈,几次差点杀掉杜甫,赖旁人从中相救,杜甫才得以逃生,一次杜甫把严武实在惹火了,严武提剑就要去杀他,结果衣服被蚊帐钩子钩住了,怎么也扯不下来。这时候,旁边的人赶忙去通知严武的母亲,母亲闻讯赶来,为杜甫说话,杜甫才得以逃生。《新唐书》里说,李白的《蜀道难》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句子,实际上就是为杜甫当时的处境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对于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房琯(至德二载,杜甫由长安逃至行在凤翔,房琯荐拜左拾遗)之思念也可想而知了。在四川,杜甫写过多首咏叹诸葛亮的诗,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蜀相》数章,其实都是以房琯为原型的。

房琯的家就在现今四川广汉,而历史所载的杜甫拜访房琯,饮酒赏鹅的那个湖,其实就是广汉现在的房公湖。我曾看过广汉房琯纪念馆的匾额和碑刻介绍,谈到陈涛斜、青坂之败的时候,介绍上都说虽然房琯不善用兵,但是当时之败其实也与监军宦官干涉军事,逼迫房琯冒进用兵有关,至于房琯拿牛车作战的事情,就避而不谈了。为尊者讳算是国人由来已久的传统。但是,失败就是失败,没有什么其他的好讲,何必一定要抓一个替罪羊来抵债呢?话说回来了,房琯在玄宗朝就是宰相,肃宗灵宝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无奈之下被迫承认自己儿子实际上的篡位行为,这对皇帝父子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本来就很微妙,即使没有陈涛斜、青坂之败,房琯宰相的位子也不一定坐得稳,那么,追究是谁的责任,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真正有意义的,是房琯死后,杜甫凭吊他的墓的时候写的那首《别房太尉墓》诗: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功也好,过也好,成也好,败也好,别说是历史,就是在现实中,都是那么扑朔迷离,无法辨清,想要知道到底谁对谁错,早已是枉然,最重要的是,房琯还能拥有杜甫这样一个朋友,在危急关头甚至愿意为自己掉脑袋的朋友,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