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会·登临意?辛弃疾(第3/6页)

可是,在某个寥廓无边的清秋,落日之下,词人还是会独自登上那座同样孤独的高楼,北望千里江山,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醉里不知身在梦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我心目中,辛弃疾不仅是像文学史所说的与苏轼并称,他还与另外一个人是不分伯仲的,因为他们都是文武双全,而且分别在文武两个领域彪炳后世,这个人就是岳飞。虽然现在有学者还认为《满江红》并非岳飞所作,但是我对这种观点是不以为然的,因为没有“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历练,何以写出“八千里路云和月”此等气象的文章?所以我想岳飞如果专注写词的话,必为一代大家。而辛弃疾为人所知,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文章,而他的武艺胆略,却经常被人忽视了。

这首词有一个小序: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陈同甫就是陈亮(详见前章《弹铗低吟·击筑悲歌》),辛弃疾与陈亮相交甚笃。辛弃疾在《贺新郎》序中曾说过他们的一段交往:一次陈亮来看望辛弃疾,两人同游鹅湖,十余天后,陈亮告别。次日,辛弃疾十分不舍,骑马去追,追到鹭鸶林,雪深路滑,无法前行。只好在方村独饮闷酒,后悔不该让陈亮走。晚上的时候,写了一首《乳燕飞》表达自己的思念。过了五天,陈亮就写信来要辛弃疾写的词。这样的默契,让辛弃疾自己也感叹:“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而之所以有这样的默契,只是因为,在辛弃疾和陈亮心中,都有着一个无法淡忘的梦,一个恢复中原、洗雪国耻的梦。

一个梦要做多久才能醒?夙愿要多久才会放弃?放翁说:“事定犹须待阖棺。”可见,也许,只有死,才能阻断内心永远的梦想与残酷现实之间太大的鸿沟。但是,在溘然长逝之前的漫漫岁月里,诗人却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理想与现实冲突带来的煎熬。

这种煎熬在南宋很多词人身上都出现过,包括张孝祥、陆游、刘过、陈亮等。但是,辛弃疾早年实实在在的戎马倥偬和赫赫武功与后来的寂寂无闻却使这种煎熬更具有了一种现实的深度。这种深度是一条深深的刻痕,将辛弃疾与赵括房琯式的纸上谈兵的文人们分隔开;这条刻痕也深深地刻在词人的心上,随着脸上岁月的刻痕,逐渐地加深,无法再抹平。

我有时候想,当辛弃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时候,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凄凉和怆然;在他酒醉“以手推松曰去”的一刻,脸上除了醉意之外,还有几许无奈和沧桑;当词人年事已高,终于“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时候,心中一定泛起的是比清秋更加凄冷刺骨的寒意。

所以,酒真是好东西,在醉意中,我们可以回到过去,或者将过去复制粘贴成未来,我们的思想似乎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我们的愿望可以在蒙眬的醉眼中一一得以实现。醉里挑灯看剑,那剑上也许曾经有敌人的鲜血,叛徒的哀号。灯光反射着冷冷的清辉,这清辉穿越时空,剑啸,马嘶,戈矛林立,弓箭在腰,诗人眼前狼藉的杯盘化作整齐的行伍,旌旗蔽日,沙场点兵……

醉眼中的世界,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将过去的辉煌与未来的梦想交织在一起的世界。于是,这个世界涂上了逝去功业的神光,又将这神光涂抹在了未知的未来的大氅上。于是,幻想与梦想交织在一起,昏暗的灯光也变成了战场上照彻黑暗的锋刃的寒光。可是,这个混淆了过去与未来的世界,唯独遗忘了一个最沉重也最无奈的坐标——现在。

记梦的作品很多,但是将彻骨的冰水哗的一声倒向滚烫的柴堆,将熊熊的烈火瞬间就变成一堆死灰的,却并不多见。词人以醉起兴,以梦前行,但是在剑的锋刃返照之下,看见的却是自己苍苍的白发!

诗人哭了吗?诗人醒了吗?诗人愤怒了吗?我不知道,也许并没有必要知道,因为他并不想告诉我们,或者,早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对每个人来说,似乎现实都是那么的残酷,过去都是那么的美好,未来都是那么的不可捉摸。那么,就别再琢磨了吧,就让我们一饮三百杯,“醉里且贪欢笑”,将愁的工夫都托付给杯外那个冷冰冰的世界,惨淡淡的人生吧!

做不了神成仙 成不了仙为奴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