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词选(第52/59页)

卷四

苏轼 字子瞻,眉山人,生于景祐三年(1036),嘉祐二年进士。熙宁四年,为太常博士,摄开封府推官。以言事议论大不协乞外任,遂出知杭州、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十二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正月,特授汝州团练副使。八年八月除知登州。十月二十日,召为礼部员外郎。十二月,除起居舍人。元祐元年正月,除中书舍人。十月十二日,除翰林学士、知制诰。元祐四年,上章乞外任,遂知杭州。六年二月九日,被旨再除翰林承旨。八月除龙图阁学士,知颍州。七年二月,移知扬州。九月,以兵部尚书召入,寻除端明殿学士,守礼部尚书。八年八月,出知定州。绍圣元年四月,奉命追一官、落两职,以承议郎知英州。六月,行至当涂,奉告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四年四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七月,遂至儋州。元符三年五月,被命移廉州安置。八月,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十一月,复朝请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在外军州,任便居住。建中靖国元年五月,至常州。六月,以疾告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二十八日病卒(1101)。

苏轼政见与王安石不合,故其一生仕宦,皆与王安石互为升降。入仕三十馀年,大半在迁谪中,牢骚郁勃之怀,尽发于其诗文,乃以文章雄于一代。虽作歌词,亦以言志,如温韦之以丽藻赋情者,鲜矣。

黄庭坚 字鲁直,晚年号涪翁,又称山谷老人,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庆历五年(1045)。举进士,为叶县尉,秘书丞。绍圣元年,以预修《神宗实录》不实,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建中靖国初,召还,知太平州。旋复除名,编管宜州,崇宁四年(1105)卒,年六十一。庭坚为东坡门下士,政治上两遭迁谪,皆为反对王安石新政故,亦为东坡故。其诗得杜甫、韩愈法,而以硬语拗句出之,遂开宋诗江西一派。为歌词则秾纤精稳,颇杂以俚俗语,皆为歌儿作也。

秦观 字少游,一字太虚,自号淮海居士,高邮人。生于皇祐元年(1049),少时豪俊慷慨,溢于文词。谒东坡于徐州,作《黄楼赋》,东坡以为有屈、宋之才。登进士第。为定海主簿。元祐初,东坡以贤良方正荐于朝,除太学博士,累迁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坐党籍削秩,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元符三年(1100),放还,道卒于藤州,年五十二。秦观诗文无传本,词则有《淮海居士长短句》一卷。其词与黄庭坚齐名,时称秦七、黄九。然二人之词,皆与东坡异趋。

陈师道 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今徐州)人。生于皇祐五年(1053)。元祐初,苏轼荐之,起为徐州教授。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年四十九。师道亦东坡门下士,刻意为诗,有《陈后山集》,为宋诗一大家。又作《后山诗话》,亦宋诗话之重要者。词一卷,曰《后山长短句》。

毛滂 字泽民,衢州人。生于至和间。元符二年,知武康县,政和中,守嘉禾(今嘉兴)。东坡守杭州,滂为法曹,以词为东坡所赏。后乃依蔡京父子,为士林所讥。宣和二年(1120)卒。有词一卷,曰《东堂词》。

释仲殊 字师利,杭州宝月寺僧。俗姓张,名挥,吴郡人,举安州进士。不乐仕进,出家为僧,居杭州,辄与东坡唱和。崇宁中,忽自缢死。传诗七卷,曰《宝月集》。词有四十六首,见《花庵词选》。

卷五

周邦彦 字美成,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嘉祐元年(1056)。元丰中,献《汴都赋》,召为太乐正。徽宗朝,仕至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出为溧水令,知顺昌府,提举洞霄宫。晚居明州,宣和三年(1121)卒。年六十六。邦彦精晓律吕,辞藻雅丽,其歌词为宋一代大家。晚年自号清真居士,故其集名《清真集》。

贺铸 字方回,卫州(今河南汲县)人,生于皇祐四年(1052)。铸为孝惠皇后族孙,娶宗室女,授右班殿直。元祐中,改文职,通判泗州,倅太平州。晚年退居苏州,自号庆湖遗老。宣和七年(1125)卒,年七十四。方回貌奇丑,人谓之“贺鬼头” ,又以词句“梅子黄时雨” 得名,人称“贺梅子” 。诗文皆高妙,有《庆湖遗老集》。词集曰《东山乐府》。

晁补之 字无咎,巨野人,生于皇祐五年(1053)。年十七,从父端友宰杭州之新城,著《钱塘七述》,受知于苏轼。举进士。元祐中为著作郎。绍圣末,谪监信州酒税。起,知泗州。大观四年(1110)卒,年五十八。词集名《晁氏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