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平等与可持续性(第2/5页)

单凭新技术是不够的

也许我们会希望,新技术能够令我们避免采取严格的配额制度。然而,尽管能够减少燃料消费和碳排放的绿色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但单凭这些技术还不足以解决问题。想象一下,假如新一代的汽车发动机能够减少半数油耗,那么驾驶将变得便宜,我们因此也能够省下一笔钱。但我们几乎肯定会把这笔钱用于别处:我们也许更长时间地开车,也许会买更贵的车,或是购买更加耗能的电子设备,例如大型冰箱。无论我们如何使用这笔被更具效率的汽车发动机省下来的钱,额外的消费都很可能导致更多碳排放,反而更加破坏环境。这一逻辑几乎适用于各个领域,更具效率的洗衣机,或是保暖性能更好的住宅,对环境都是有利的;然而,如果我们将省下来的钱用在别处,就立刻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当汽车变得更加省油,我们就会驾驶更长时间;当住宅变得更加保暖,我们对于室温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当我们装上节能灯泡后,也许就不会注意及时地关上灯。

节能创新就如同经济增长一般,能够刺激我们进行更多消费。尽管这些创新使得我们在相同的碳排放水平下,可以达到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会使得减排成果付诸东流。唯一的问题就在于,绿色科技带来的收益在多大程度上被进一步的消费抵消了。在推广了更加省油的小型汽车后,许多国家的碳排放水平往往继续上升,并未因油耗的减少而下降。

处于恒稳态的经济

显然,我们需要努力达成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Herman Daly)提出的“恒稳态经济”这一状态。然而,正如美国社会生态学家、自由意志主义哲学家默里·布克钦(Murray Bookchin)所言,“无法‘说服’资本主义制度停止增长,正如同无法‘说服’人类停止呼吸”。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在戴利提出“恒稳态经济”这一概念时,人们更加担忧的问题是地球上矿产与农业资源被耗尽,而非全球变暖。戴利提出,应该对每人开采矿产的数量施加配额,从而防止资源消耗进一步加剧。限制石油与煤炭生产也许会十分有助于限制全球变暖,届时,创新与变革的焦点将转变为如何更加有效率地使用有限的资源为人类谋利。

让我们以正在使用中的物品的存量,而非从消费到浪费的流动速度,来衡量物质生活水平。物品磨损的速度越快,变为废品的流动速度也越快。如果物质生活水平取决于使用中物品的数量,那么物品的破损就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我们应当做的不是通过消费来帮助企业不断卖出商品,而是制造和维护各种各样的耐用品。

显然,要想应对此类问题,必须给予富国和穷国不同的待遇。印度每年人均碳排放量为1.6吨,美国每年人均碳排放量则为24吨,两国不应获得同样的待遇。监管制度中还应包括有关“紧缩与趋同”和“上限与交易”的政策,目的在于逐年降低允许的碳排放量,最终实现全球人均碳排放水平的趋同。

恒稳态经济并不意味着停滞与缺乏变化,恰恰相反,向可持续的恒稳态经济转型的过程将激发大量的创新与变革。尽最大可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一直是创新与技术变革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设定资源消耗与碳排放的上限,将对创新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我们在下一章中将谈到,数字化、电子通信和虚拟系统等不断取得进展的技术变革,创造出了许多“无重力的”经济部门,能够更加轻松地将高生活水平与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结合起来。

人们常常认为,创新与不平等是紧密相关的,并且需要以经济激励作为前提。然而,图表15.3表明,事实恰好与此相反:更加平等的社会往往具备更强的创造力,人均注册专利数要多于更加不平等的社会。原因可能在于,在更加不平等的社会中,更多才能未得到充分开发,或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会迫使人们循规蹈矩。无论如何,这都表明不平等会削弱社会的变革能力。

图表15.3:更加平等的社会创造力也更强。

不平等与消费主义

不平等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另一项关联在于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使得经济活动难以维持在可持续的水平上。对购物的痴迷使得许多人认为,我们已经输掉了阻止全球变暖的战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不仅仅导致我们像鸵鸟一样拒绝承认其造成的各种后果,还使得政府陷入了瘫痪状态,不敢采取任何会造成实质性变革的政策。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文化,减少对地球造成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