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育表现(第4/4页)

人各有志

不平等还会通过影响社会地位较低者的志向、规范和价值观的方式,对其教育表现产生直接影响。中产阶级、教师和决策者都将教育视为穷人和工人阶级向上流动的渠道,但穷人和工人阶级自己却并不总是持有相同的看法。

人类学家吉莉恩·埃文斯(Gillian Evans)在出版于2006年的《教育失败以及英国白人工人阶级家庭的儿童》(Educational Failure and Working Class White Children in Britain )一书中描述了伦敦东部伯蒙德西地区的工人阶级文化。她发现人们期待中的孩子在校行为与中产阶级家长期待中的孩子在家行为是一致的,但与工人阶级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却存在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工人阶级家长甚至会对教育和中产阶级价值观产生抵触情绪,因为让孩子接受教育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一位女性向埃文斯表示,“身为普通人”就意味着“知道该如何开怀大笑”,“因为你可不是个自负的人”。埃文斯书中提到的女性都热衷于谈论自己的家庭、健康状况、工作、如何赚钱、家务活、人际关系、购物、性以及流言蜚语,谈论抽象概念、书籍和文化被认为是矫揉造作。这些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在家中受到的约束很少,埃文斯表示孩子们可以尽情吃喝,可以在家抽烟,只要自己开心,还可以不做作业。“如果他们想要学习,他们会学的;如果他们不想学,他们就不学。就是这样。”这些家庭当然也望子成龙,但“成龙”的途径并不总是“教育、教育、教育”。

穷人和工人阶级的孩子抵制常规教育和中产阶级价值观,但这当然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怀有雄心壮志。事实上,当我们首次查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童年福祉报告中关于儿童志向的数据时,儿童志向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联令我们感到十分吃惊(见图表8.6)。在更加平等的国家,表示自己志向并不远大的孩子数量更多;在不平等的国家,孩子们更有可能怀有雄心壮志。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也许在于,在更加平等的社会里,低技术工种并不那么被人轻视;而在更加不平等的社会里,赚大钱以及获得光鲜外表的愿望主宰着人们的职业选择。

我们发现,在更加不平等的国家,志向与实际机遇之间的差距更大。将关于各国数学与阅读得分的图表8.1与图表8.6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在教育表现更差的国家,孩子们的志向显然更为远大。渴望获得高社会地位工作的孩子数量更多,但实际上能够获得此类工作的人数更少。如果说不平等导致了不切实际的愿望,那么不平等必然也会导致失望。

埃文斯引用的一位内城区小学教师的话,总结了不平等对孩子造成的腐蚀作用:

图表8.6:富裕国家的不平等状况与15 岁儿童的志向。

这些孩子不知道自己来自工人阶级家庭;直到离开学校,他们才会意识到这一点。这时他们才会明白自己从童年起就怀有的梦想是无法实现的。

在接下来的两章中我们将展示在更加不平等的社会里,年轻的男性和女性会对自己的低社会地位作出何种回应;在第12章中我们将考察不平等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并再次讨论教育与机遇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