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我丧故我在——学会和隐性焦虑相处 第六节 丧,也能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丧为什么能流行?即便它是现代人的普遍症状,如果它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不至于成为追捧对象吧。

答案很简单 ——好笑啊。

每个人都懂:丧能流行,与它所伴生的幽默感紧密相关。

比方说有饮料铺直接把自己命名为丧茶,饮料名也叫什么“减肥失败玛奇朵”“当然选择原谅抹茶”——大家争相转发之际,留言一律都是“哈哈哈”。彩虹合唱团的一首《感觉身体被掏空》也让一贯严肃的音乐厅飘出了笑声。各种网络流行“丧”语,就更不必说了。

那为什么丧会传递出幽默感,而不是沮丧感?或者换一个问法,幽默不应该是聪明自信的表现吗?怎么会跟丧挂上钩呢?

想要弄明白这一点,就要先了解幽默是什么。

感觉幽默,或者想笑,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我们的大脑发现“压力已经解 除”而产生的生理反应。 我们在感受危险或压力时,会觉得紧张、焦虑、恐惧,而一旦确认危险解除、压力释放,或至少确认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伤害,我们便会轻松释然,并感觉“想笑”。一个婴儿发笑,通常不是因为明白了什么笑话,而是在某种游戏中感到了“刺激”。比方说被轻轻抛起来又马上接住(请勿模仿),失重带来危险,但很快危险解除,婴儿就笑了。又或者,妈妈在婴儿面前躲起来,再忽然现身——小婴儿找不到妈妈会焦虑,但很快焦虑解除,婴儿就笑了。

我们看喜剧片,比方说卓别林、周星驰的电影,主人公无一不是倒霉蛋。只是这个倒霉蛋必须苦尽甘来,或者让大家相信并期待他会苦尽甘来,否则产生代入感的观众无法释放紧张和压力,这就不是喜剧,而是悲剧。

当然,幽默也有另一个源头,那就是优越感,所以聪明自信的人也会显现出幽默。只是这种幽默很难像前一种那样,在大众面前具备感染力。理由也很简单——你的优越感会让别人感到压力无处释放。在日常生活中,以贬损某人或展示缺憾为笑点的段子,要比单纯的“双关语”或者“脑筋急转弯”这样的智力游戏更容易引人发笑,因为前者能释放听众的压力,而后者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听懂。所以丧为什么能带来富有感染力的幽默感就很好理解了,有压力是释放压力的前提,同时,你展现你的压力及其释放过程又能解除别人的压力。

就像一句大家常用来调侃气氛的话:“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嘛。”这里面你的不开心是压力,说出来是释放,别人听了开心是别人的压力也得到释放——是不是很完美的一个循环?

说个小故事。美国脱口秀演员路易斯·C.K是个微胖、秃顶、离异、带俩孩子的中年男人,他都用不着开口,光是看上去就很丧了。而他脱口秀的内容更丧,什么工作不顺利,女儿不听话,科技不会用,社交没人理……总之都是些跟不上这个高速旋转的世界的失败体验。

他做脱口秀时,也不像其他喜剧演员那样声情并茂、动作夸张,他最常见的动作和表情就是侧着头,伸出一只手扶着脑袋,一脸崩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请允许我做一个悲伤的表情”。然而,路易斯是这些年美国最受欢迎的脱口秀演员,获得了无数大奖,也不断被人模仿,被称为“美国最黑暗又最搞笑的喜剧演员”。他自己还表示,诞生于“糟糕”“悲伤”“困惑”和“一无所有”这一团乱麻之中的喜剧,才是最好的喜剧。

路易斯曾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幽默、辛辣又很丧地点评了自己要颁发的最佳纪录短片奖。他说,大部分奥斯卡的奖项,不论最佳男女主角还是最佳服装或特效,获奖者在此前已经过得很好了,都已经是开豪车住豪宅的人生赢家了,拿不拿奖差别不是很大。然而拍摄纪录短片的人,注意,这可是短片,不是长片(路易斯特意拖长并强调),这些人可能一个子儿也赚不到,一辈子也当不了有钱人,拍这玩意唯一能获得的犒赏,就是这奥斯卡奖杯了,然后今晚还只能开着个破车回家,把奖杯放在破公寓里,然后继续焦虑得不行……

台下哄堂大笑,包括被调侃的获奖者也乐坏了。他们不觉得被冒犯,甚至因此而真正释然。要知道在奥斯卡的名利场上,纪录短片的拍摄者本来就是显得格格不入的一群人。他们拍摄的题材不被商业社会和主流媒体重视,他们本人也远离票房、话题和金钱。在星光闪耀的奥斯卡典礼上,他们自己是焦虑的,但他们身上的理想主义气息也给其他人带来一丝焦虑。这场景很像两个少交集却多猜忌的人,在一个过于隆重的场合第一次见面,都觉得“要是对方瞧不起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