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Be Smart——读书越多就越聪明吗? 第八节 谴责受害者是什么毛病?(第2/2页)

“谴责受害者”思维再上一个台阶,就会演变成“寻找替罪羊”,这在心理学上叫“替代性攻击”,也就是为了宣泄怒火,让无辜者受伤害。 最常见的替代性攻击就是无缘无故乱发火,比如员工上班被老板骂,于是回家跟老婆吵架,老婆憋了火就打孩子,孩子去学校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同学家长一生气就在办公室里骂自己的员工……负能量的传递,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无人幸免。

当然,直接发火,还只是替代性攻击最低阶的表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其实也知道自己是鸡蛋里挑骨头,是因为在别的地方受了气,才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而更高阶的替代性攻击,表面上更温和理性,实质上则更为可怕——因为它是通过貌似理性的方式彻底把无辜者给妖魔化了。比如说,每当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美国右翼政客总喜欢在外国人身上找理由——为什么美国失业率那么高?一定是中国人把就业机会给抢走了。为什么美国有这么多社会问题?都是因为墨西哥人非法跑到我们这里来。只要稍有常识就能知道,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和社会问题,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原因。归咎于墨西哥人或者中国人,这个判断本身就很幼稚。但是,很多投票的美国公民就是愿意为这种说辞买账。因为只要找到凶手,只要知道该向谁生气,他们的痛苦就会下降。

又比如说,中世纪欧洲猎杀所谓的“女巫”最疯狂时,也正是黑死病暴发最严重的时候。因为当年没人知道这病是怎么回事,只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发病死亡,其中很多又都是一辈子没干过坏事、极为虔诚信奉上帝的良民。这怎么可以?世界怎么会是这样?于是,为了应对这种信仰上的危机,人们就找到了“女巫”这只替罪羊,把那些行为举止上有些怪异的无辜女性送上火刑架。最恐怖的是,人们不只是单纯地发泄情绪,而是为此编造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中世纪有很多关于魔鬼和巫术的大部头著作,都在煞有介事地介绍其中的“道理”。后人看起来非常可笑,可是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就是严谨的学术。对理性的扭曲,正是“寻找替罪羊”心态最可怕的地方。

总之,人是一种需要找理由的生物 。小孩在刚开始懂事时,不是总爱问“为什么”吗?他们可不接受“我不知道”这种严谨的说法,即使给他们一个非常胡扯的答案,也总比没有答案要好。事实上,大多数人问“为什么”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安心。而在面对不幸和痛苦的时候,我们对原因的渴求就会更加强烈,特别需要有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不幸的人会是自己。

但是坦白说,人世间很多痛苦都是我们在当时当刻找不到原因的,甚至有些痛苦根本没有办法锁定一个原因。 这种事情发生在喜剧里叫“无厘头 ”,发生在悲剧里叫“无妄之灾 ”。这就是个简单的概率问题:你问为什么是你,可是为什么就不能是你呢?你就是那么倒霉,碰上了这些不幸的事情而已。真要找背后的原因,千头万绪从何说起呢?

所以,心理辅导师在为患者解除心理痛苦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让他们坦然接受这个不幸运的事实。如果不能放下“寻找凶手”的心态,你的脑子里就会一直开启替代性攻击的雷达,就算找到一个可以宣泄情绪的对象,看似出了气,其实这个心结还是没解开。

总之,人们需要安全感,远胜于需要事实 。悲剧越严重,越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越是容易去谴责受害者,寻找替罪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倾向,才能公平地对待受害者,并且不受情绪干扰地去思考——究竟怎么做,才会使我们更安全。

TIPS:

小学问:受害者很难得到无条件的同情,因为我们会通过谴责受害者来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同样的道理,不幸发生时,无辜者也经常成为替代性攻击的对象。这种倾向本来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但却会让我们离真正的安全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