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解决人生焦虑的小学问 焦虑就是干着急

邱晨

焦虑其实就是干着急。

不知道学什么干着急。

学不进去干着急。

学进去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干着急。

当然,还有压根儿不想学,满地打滚干着急。

几年前有段时间,我因为干着急,差点儿迷上了“10000小时定律”。那时,我刚刚痛下决心,放弃积累了四年的采编工作经验,转行做设计。在这个陌生领域,我经验匮乏、缺乏人脉、没有作品,每天上网膜拜大神作品集,却无法丈量自己和山峰间的距离。同样,我也找不到登山路径,感觉一直听得到远方的召唤,眼前却是一片浓雾,一边摸索一边焦虑得不行。

可是干着急也没用啊。于是,出于“别闲着”的考虑,我不由自主地相信起了“勤能补拙”的大道理。我相信,不论我的天赋、方法、技巧、步骤怎样,只要我“能”狠狠砸下10000个小时,就可以成为任何行业的顶尖精英。

现在看来,简直就是在用时间给信仰充值,越充越焦虑。

在这个过程里,我挨过一段糟糕的时间,感觉成长速度骤然放慢,不论怎么努力,问题就是解决不了,水准就是没有提升,客户就是无法满意。我认识了无数“大词”,接触了不少“体系”,读了很多所谓的“经典”,听了许多“术与道”的宣讲与辨析,可时间就像被吸入黑洞一样,毫无回响。

但是,我也经历过犹如小宇宙爆发的状态。每多学一个知识点,就能多解决一个甚至多个问题, 感觉就像每上一个台阶,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爬升感”无比显著,几年的积累,抵不过这十几天的爆发。而造成上述差别的,不是什么状态或运气,更不是水逆。我很快就了解到,在所有飞速提升的时间里,我所接触到的知识都有一些“特殊的属性”。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你学进脑海里的知识或观念,并不像你赚到钱包里的钞票一样,面值越大,效能越高。人类最顶尖的科研成果,即便写成通俗科普读物,你可能也会感到学得艰难,用得茫然。而最有价值的知识体系,即便用最合理的方式呈现给你,你可能也无法吸收,只能束之高阁。背单词,买了那么多宝典和秘籍,背来背去,背会了第一页第一行的“Abandon”,于是顺理成章地放弃。而且,对于钞票来说,这一块钱的价值和那一块钱的价值,是完全一样的。但知识与知识之间,却完全不一样。你会深刻感知到,这个知识“有用”,那个“没用”,这个观念有意思又好记,那个艰涩又无聊。

于是,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梳理,列举出我认为效用较高的知识的最重要的几条属性:

1.有应用场景,解决“不知道学什么”的焦虑

不知道学美学还是学声乐、学国学还是学管理,那就看知识的应用场景你是否熟悉。比方说,管理学上有个小学问,叫“隐性薪水”,说的是物质报酬之外的职场收益。可能你乍一听没啥感觉,但如果你了解到,诸如“名企就业经历”这样的隐性薪水,能极大地提升你贷款买房时的信用值,那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是否与管理学有关,你都会对这个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2.有解释力,解决“学不进去”的焦虑

有解释力,就能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呼应,从而更容易被我们理解和记忆。

比方说,心理学上有个小学问叫“达克效应”,说的是人的认知能力越差,认知和判断自己真实水平的能力也会越差。这个概念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认识的人里,越傻的人会越自大。基本上,这个小学问一听就懂,且过目不忘。

3.可迁移,解决“学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的焦虑

也就是说,把A领域的知识放到B领域,甚至CDEF领域都可以用,你可以很轻松地触类旁通。比方说,营销学里的“SMART”原则,就可以轻松应用到所有需要制定目标的领域,不论是健身,还是背单词,还是策划一场婚礼。

4.足够“小”,解决“压根不想学东西”的焦虑

学习是必要的,道理我们都懂,但身体却很诚实地一直在抗拒。怎么办?需要控制体重的朋友都知道,大餐未必胖人,但零食、宵夜、下午茶,这些不经意的热量摄取,一定胖人。同样的道理,抗拒成长焦虑,最好的办法不是多来几场知识盛宴,而是以“小”学问为起点,降低强度,提高频率,润物细无声地去吸收和学习。

以上四点,就是小学问的起点和属性。

当然,碎片化学习并非没有弊病。那些孤立的知识点和猎奇的小故事,消耗了我们的求知欲,还会把我们的注意力搞得支离破碎。碎片化太“轻”,系统化又太“重”,如何平衡?我们用模块代替碎片,用主题来组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