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胜利的阴影下 2.莱茵河畔的百万亡灵

说完了对待战俘最好的中国和英国,接下来要谈排名第三的,其实排到第三,也就称不上“好”了,勉强能称得上“不坏”吧。

排名第三的我觉得应该有两个,一个是法国,另一个是美国。

其实法国人对德国战俘是充满了仇恨的,因为大量的法军战俘被关在德国做苦力,甚至德国还跟法国的伪政府——维希政府提出过一个政策,说我们德国还有好多的法国贵族军官,让他们做苦力不太好,不如你们用法国的劳工来换法国的贵族军官吧。维希政府竟然真的组织了一堆劳工,每十个法国劳工换一个法国贵族军官战俘。通过这件事可以充分看出,英法这种根深蒂固的贵族和等级思想的弊端。普通的战俘看到这种情况,心理当然不平衡了,打仗的时候我们在前面冲锋陷阵当炮灰,被俘了我们还得当苦工,军官大老爷们居然能被劳工换回去。劳工是什么人?那不就是没参军的普通老百姓吗?底层人民的抵触情绪很大,法国和德国之间的仇恨也很大。

德军战俘落到法国手里,下场可想而知,但问题是,法国根本就没俘虏过几个德国战俘。刚才已经定义过了,在两军交战过程中被俘的,才能算是战俘,而法国几乎就没跟德国打过,也就是德国整个国家投降了以后,法国去抓了一些人,要么就是美国军队在前面打仗,抓到了一些德国俘虏,顺手就塞给法国了。不管法国是想报仇,还是想虐待战俘,都没几个战俘可以给他们去发挥。所以,法国能排到第三位,纯粹就是因为“无为”,没什么可说的。

美国对日本战俘还算不错,无非就是占领军该有的态度——展现一下自己有多么强大,再表示一下自己在种族上的优越感。但美国对德国战俘,那真是连“不坏”都谈不上了,有多少德军战俘死在美军战俘营里,至今都是世界战争史上的悬案,著名的“莱茵大营”,就是美国对德军战俘罪行的一个鲜活的缩影。

莱茵大营又名“莱茵草地营”,这名字听起来颇为优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风景如画的莱茵河畔的广阔草滩上度假和野营,但实际上“莱茵大营”是指在莱茵河西岸地区的平坦空地上,用铁丝网分隔开来的一系列巨大的露天战俘营,大约有350公里之长,这在中国古代的评书小说里,已经堪比“连营700里”的“夷陵之战”了。对于战俘营里关押的人数,目前颇多争议,就我自己了解的资料,当时战俘营里面差不多关押了上百万德国战俘,主要以被俘的德国军队为主,也有一些非军队的纳粹公务人员,还有大量在苏德前线投降的德军。

在苏德前线投降的这部分德军很有意思,其实那也称不上苏德前线了,就是在德国中部的易北河。当时,美苏两国军队在易北河一会师,不光易北河前线的德军,还有布拉格前线、布达佩斯前线,几乎所有德军都掉头往西猛跑,因为德军觉得,只要他们跑到美军、英军或加拿大军队的领地再投降,就算捡回了一条命,千万不能落到苏军手里,否则那就是死路一条。为什么德军这么怕苏联军队呢?因为德国人在苏联犯下了累累的罪行,他们对待苏联战俘的血腥和残暴,简直罄竹难书。

而且,东线的德军还听说,美国的军队很文明,美军吃得也好,再加上德国人从来没打到过美国本土,日耳曼人没有迫害过美国人民,顶多就在美国外海用潜水艇击沉了几艘美国船只,相比之下,德国和美国之间的仇恨,还没有日本严重,日本还在美国本土杀死过六个美国人呢。

这件事也挺离奇的,“二战”到了后期,日本已经打得弹尽粮绝了,但还是要打美国的,实在没办法,日本人就想出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办法——做大气球,把全日本的鱼胶、布匹、绸子全都集中起来,制作成几万个巨大的气球,绑上燃烧弹,顺着西风带飘过太平洋,朝着美国的方向飞,可这些气球没有任何高科技,也没有制导,就在上面绑了一个钟,每隔三天就自动扔一个沙袋到海里,因为气球会漏气,不往海里扔沙袋的话,气球就掉落了。结果到了最后,这好几万个大气球,只有一个真正在美国爆炸的,它落到了美国的一座森林里。倒霉的是那天刚好有一名美国中学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在森林里上课,这燃烧弹就把这些人炸死了,至今那座森林里还有一座纪念碑,用来纪念“二战”期间在美国本土牺牲的六个美国人民。

总而言之,德军拼命地往西跑,终于成功向美军投降了。然而,美军根本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仁慈,他们的命运也并没有比落到苏联人手里更幸运。在莱茵大营里,沿着河岸,用铁丝网圈出一块块的地方,上百万的德国战俘,像牲畜一样被划分成堆,每一万个人挤在一个铁丝网里,共用一个露天的茅坑。整整上百万人,初期是日夜暴露在露天下,甚至到了后期,也只有6%的人领到了帐篷,至于衣物和被褥等物品,更是完全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