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禅让 4.天龙八部的由来(第2/3页)

赵匡胤也没搞昏厥那一套,直接皇袍加身就回城了。当赵匡胤率领禁军杀向皇宫的时候,后周的早朝还没散呢。由此可见赵匡胤有多心急。有几个大臣还站出来想训斥赵匡胤,结果禁军众将领把剑拔出来了,王溥一看这情况,马上下殿,带头跪倒在赵匡胤面前。其他百官一看,宰相都带头了,也就纷纷认命了。所以就用了一个早上的工夫,禅让就完成了。实在是有点太不讲究了,以前传下来的那一套复杂的程序全都省略了,自己披上皇袍就登基了。而且赵匡胤当天中午就命人搭坛祭天,连第二天都等不到,生怕夜里再闹出什么变故来。于是这天下午快到黄昏的时候,坛子搭建好了,赵匡胤收拾收拾就要上坛受禅,突然一拍脑袋想起一件大事,诏书还没写呢。

没有诏书念什么呢?幸好有一个翰林,趁着大家搭坛的工夫,偷偷写了一个。因为他对禅让这套制度的标配很了解,自己又不会干体力活,所以就事先写好了偷偷藏在袖子里。当赵匡胤这里开始着急没有诏书的时候,他赶紧像献宝一样把诏书拿出来,于是这位翰林在宋朝立马得到了高升。可见当CEO要夺取权力的时候,有心的人一定要在关键的时候让自己发挥一点作用。就这样,赵匡胤清晨出城,当天晚上陈桥兵变,第二天早上黄袍加身,下午登坛禅让,不到两天的工夫,就建立了宋朝,一直到宋朝灭亡,华夏第二帝国也彻底结束。

南北朝时期,学术还是很兴盛的,至少当政的士族都是有文化的,哪怕他们清谈老庄玄学,那好歹也是学问,从唐末的节度使开始,中国进入了黑暗时代,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期。总之,只要军人一当政,国家就会非常混乱。在华夏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相互交替的过程中,中国最后的贵族士族和豪门门阀这个阶层,彻底被消灭了,取而代之的是靠科举制度上来的科举官僚阶层。但我觉得这些贵族士族和豪门门阀,还是为华夏民族站好了最后一班岗,因为他们各自承担起了一个义务。南下的侨族,起到了教育南蛮的作用。东晋南渡是第一次把东吴的国土大面积向南扩张。以前汉朝和秦朝在南边建过的交趾镇,其实根本没有实行过有效的管理,只有南渡的侨族,才第一次把中华的教育带给了南方的蛮夷民族,等于完成了同化南方蛮夷的任务。而留在北方的士族则完成了同化北方胡人的任务,在北方氏族的努力下,胡人改了姓,行了周礼,实行了均田制、府兵制等。

南北方的大豪门,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同时同化了南北方的蛮夷,为华夏民族的统一站好了最后一班岗。所以华夏第二帝国最后统一的时候,依然还是一个中华大帝国。血统问题也不是整个华夏民族统一的障碍,因为汉人和少数民族实际上都已经融合在一起了。比如李世民的奶奶姓独孤,李世民的妈妈姓窦,他自己的老婆姓长孙,到了李世民的儿子辈,几乎只剩下了1/8的汉人血统,然而没关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

华夏第二帝国,其实也可以称为科举官僚帝国,因为这期间少数民族来了,渐渐没有贵族了,从隋朝开始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并由此延续了下去。科举选拨的人才很像今天的雇员,华夏第一帝国的时候,贵族豪门氏族一起分享国家的权力、人民和土地,而通过科举上来的人,得不到人民、土地和权力,他们就是皇帝的雇员。最大的好处是底层的老百姓有了上升阶梯,除了商人的后代,绝大多数的底层老百姓都可以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最终和皇帝形成雇主跟雇员的关系。所以整个华夏第二帝国,在隋唐和宋期间会如此繁荣。

在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时代的同时期,中国进入了非常光明昂扬的华夏第二帝国,科举官僚时代。华夏帝国延续了很多年,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之后的元朝是少数民族来建立的,导致倒退回去了很多年。接着是朱重八带来了革命,明帝国其实继承了元帝国的一个非常不好的东西,那就是废除宰相,皇帝专政,除了皇帝之外,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奴才,到了清朝就更不用说了,所有人都自称奴才了。元明清三个帝国,既不是华夏第一帝国时代的皇帝跟贵族共享权力的方式,也不是华夏第二帝国时代的皇帝是雇主、大家是雇员的公司管理模式。元明清三个帝国的共同特点,叫作空前的中央集权,皇帝的权力空前地大。

当皇权空前大的时候,就没有禅让制的生存空间了,因为没人有资格想这件事。禅让必须是我们共享权力的时候,或者我是你的CEO的时候,我才能禅让。到了元明清,宰相都没有了,皇帝的权威已经大到了极致,甚至到了南明的时候,永历皇帝逃到缅甸都快要饿死了,也没有一个人想起说要让他禅让。包括李定国和孙可望这些农民起义将领最后都说,要么我杀了你,要么我就忠心地辅佐你,咱们一起去抗清。要么革命,要么忠心,压根就没有禅让这一说,这就是皇权过于庞大导致的结果。也是因为皇权过于庞大,原本有光明未来的华夏第二帝国,从元明清开始急转直下,变成了极端的中央集权制。到了近代,中国进入了黑暗时代,而经历了漫长黑暗时代的欧洲,却从文艺复兴开始走向了光明。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西方帝国的文明又完全颠倒过来了,这种中西方的对比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元明清之后,一直到民国的时候,我们才又文明地复兴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