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不再水平

三十一岁才开始拍照的罗钦可,出手就见高招。他的早期照片“艺术家的母亲”(1924),拍的是自己的母亲。这张脸孔现在已成为苏俄母性的象征。

世代贫苦的沧桑历练,集中在扎着头巾的老妇脸上。她深皱的眉头,紧抿的嘴唇,好像把所有苦难都承受了下来。右手拿着老花眼镜,凑在眼前好像在审视着往常的岁月。

这张工工整整的照片,让知识分子心服口服,也让不识字的农民能够亲近。可是,罗钦可很快就把摄影拉向新的领域,起先他的作品艺术家们还能接受,但已逐渐和人民疏离,最后搞得大家都争相指责他了。因为在那时,艺术创作是一项“社会行为”而非“个人游戏”,艺术是要对大众负责的。

提到罗钦可的作品风格,有一个特性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他的构图手法。他的照片不是“仰视”就是“俯瞰”,再不就是把地平线弄歪,使对象和观看的人都失去了重心。

他采取这么偏激的角度是有理由的:

为了指导人们以新的视点去看事物,必须先拍相当普遍的物体,以完全不期然的角度和位置去拍他们熟悉的东西;以一系列不同的观点去拍摄他们不熟悉的事件……而描述现代生活最具指导性的,是那些由上、由下和在对角线上所拍到的照片。

No.1 奥斯比·布里克,1924

No.2 罗钦可作品,1925

No.3 罗钦可作品,1930

这种手法拍出来的东西,光就外貌来看,就是独树一帜的。即使到今天,只要打开苏俄摄影选集,不必看名字,那些上歪下歪、左斜右倒的照片,八成是罗钦可的作品,要不就是受他影响的几位晚辈的作品。

这种“形式”压过“内容”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发展史上是屡见失败的,因其很容易走向空洞而被淘汰。罗钦可也不例外。不过,由于他一直本着“相机是人民的眼睛”的信念去拍生活中的景物,因此主题本身就承担了一部分“实实在在的内容”,从而使他那特异而失去水平的形式有足够的支撑力量。

这种因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产生的新的视觉感受,正是罗钦可打破摄影窠臼的贡献。可惜的是,他的作品一直未被普遍介绍,除了东欧国家的一些摄影新秀颇受其影响外,他所创造的风格,一直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