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第2/3页)

未来,人和工具、人和机器之间的沟通,可能完全是基于自然语言的。你不需要去学习怎么使用工具,比如怎么打开电视会议系统,怎么去调节空气净化器,你只要说话,它就能听懂。人工智能的使用方式会让人生活得更好,而不是像过去的机器那样让人感到难受。人工智能的应用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因素。

从六七年前开始,百度就已经认识到,人工智能将是照亮又一个新时代的火种,并在当时几乎无人看好的情况下,大规模投入这一领域。

而在国际上,谷歌从搜索领域,微软从遍布桌面的应用领域,亚马逊从电商领域都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它们与大学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一起,几乎同步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新浪潮正在涌动,并且纷纷大力投入,建树颇丰。

无论中外,企业界在这场技术革命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

2016年夏天,我在硅谷待了几周。有一天,跟斯坦福大学的几位学者聚餐。一位教授朋友跟我说:我们学术界现在已经不太想做深度学习了。因为我们根本做不过工业界。你们每年投入人工智能研究有多少预算?我们不敢想象。他就让同桌吃饭的人猜百度人工智能研究有多少预算。最后我说,我也不知道给了多少预算,因为这个是根据需求,需要多少我们就给多少。

除了投入力度,工业界的数据丰富程度也是学术界无法比拟的。像谷歌、百度这样的公司,正好处在互联网的中心位置,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搜索数据、定位请求等各方面的数据。

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科学家从知名院校的实验室跳槽去了谷歌,去了百度……就是因为高校无法提供研发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海量数据,也无法承担计算硬件集群的巨大成本。

我们建设百度大脑,希望为更多有志于人工智能科学发展的人才提供平台和机会。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和美国在人才吸引上走了相反的方向:美国越来越反移民,中国则是越来越开放。虽然我们在人才的吸引力上跟美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我们的趋势是好的。我们希望为全世界的人才提供机会。

让我们高兴的是,很多优秀乃至顶尖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来到百度,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在这个领域,没有一个牛人可以全靠自己从零开始做,他(她)需要团队,需要基础设施,甚至需要一个重视开发人工智能的企业文化。如果这样的人才发现你一开始就不太懂,或者天天只知道在那里讲故事,实际上做不出东西来,那就无法对他(她)产生吸引力。作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百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带有人工智能的天然基因:我们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深度学习提取特征、模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文化,与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高度吻合。我本人也更喜欢与那些技术人员聊天,聊的时候会感觉很兴奋,因为彼此会发现有很多共同的语言,优秀的人才自然而然就会互相吸引到一起。

当然,智能革命的兴起,还需要政府的力量。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我和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等美国创新企业家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数次对谈人工智能话题。我们达成了很多共识,其中一项就是,都认为政府的鼎力支持对创新产业非常重要。

客观地说,中国整体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以及人才的厚重程度,现在还是落后于美国的。但是在局部我们可以领先,中国的土壤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数据方面,中国有14亿人口,7亿多网民,从任何一个单一市场的角度来讲都是全球最大,能够获得数据的能力也是全球最强。中国还有一个很强的政府,有能力把很多数据统一起来。而就在那年博鳌亚洲论坛之前的全国“两会”上,我提交了“中国大脑计划”提案,希望从国家层面来搭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我们注意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加紧布局人工智能。2016年,除了美国政府先后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等三份报告,人工智能另一重镇英国也于12月发布关于人工智能的战略报告,主张以发展人工智能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政府治理能力和综合国力。由此可见,世界大国政府层面的人工智能竞争意识已日趋浓厚。在这方面,中国政府也不遑多让。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 +”的概念。四个月后,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就已提到“人工智能”。2016年5月,国务院再次颁发《“互联网 +”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正式提出人工智能产业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