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AI时代:人类将如何变革?(第3/27页)

新型纺织机、蒸汽机等现代机器出现时,就曾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引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恐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的确出现了以“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代表的,将农民赶出土地并逼迫他们成为廉价产业工人的残酷事实。但从长远来说,历史无法抹杀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贡献。没有现代机器的出现,我们就没有今天这样顺畅的交通、高效的生产和远比中世纪舒适、富足许多倍的现代生活。曾经因现代机器的出现被迫脱离传统农业、传统手工业的大量劳动力,后来大都在现代工业生产或城市服务业中找到了新的就业机会。即便以数百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我们也不难发现,科技革命不仅仅会造成人类的既有工作被取代,同时也会制造出足够多的新的就业机会。

大多数情况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为了新的形式。

在西方城市里,马车被汽车取代是另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当年,汽车开始进入大城市并逐渐普及的过程中,曾经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充当着上等人出行工具的马车,面临着实实在在的“下岗”威胁。那个年代,伦敦、巴黎、纽约等大城市里,马车出行意味着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有一连串与马车相关的工种,比如马车夫、马匹饲养和驯化者、马车制造商、马车租赁商,根据马车的需要维护道路的工人,乃至专门清理马匹粪便的清洁工。汽车的大范围普及意味着所有这些陈旧工种面临失业的风险。但只要简单地计算一下就能发现,新兴起的汽车行业拥有比传统马车行业多出数千倍甚至数万倍的产值和工作机会。原本只有中上等人才能享用的马车出行,到了20世纪,迅速演变成几乎可以被所有人公平享用的、更加廉价的汽车出行。制造汽车的大型工厂需要数以万计的设计、制造、管理职位,远比当年的马车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贡献要大得多。

其实,人类越发展,就越不担心高新科技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历史的进程还伴随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野蛮和残酷,那么,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绝大多数新科技、新产业都是在很短时间内调整和适应,之后就迅速占据了产业制高点,引领人类在一个更高层次上,重新安排更高品质的工作和生活。

例如,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出现让所有传统的通信方式成为过去时,电报、纸质邮件、明信片、寻呼机等基本都退出了主流舞台。拿电报来说,今天的小孩子已经很难搞懂当年的人们是如何字斟句酌撰写电报草稿的了。电报在全球使用超过100年,最终在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寿终正寝。根据维基百科的记录:“香港的电讯盈科已于2004年1月1日宣布终止香港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在同一年,荷兰的电报服务亦宣告停止,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Western Union Telegram)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终止所有电报服务。”86在中国,今天也只有极少数的老电报人,还在象征性地坚守工作岗位87。几乎没有人会质疑电报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被取代这件事,因为人们相信新技术的优越性,相信从电报行业内离开的电报人完全可以在今天这个多样化的时代找到自己的新工作岗位。我们只有从一些怀旧文章中,才能多少了解到曾经的电报人在新旧更替的历史大潮中,有着何种复杂、纠结的心情,但那种感情,已多半属于对传统和历史的依依不舍了。

回到我们的核心问题:人工智能会让人类大量失业吗?

纵观人类发展史,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如果把这里的“失业”定义为工作转变的话,那么答案是“会的”。从短期看,这种转变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阵痛,我们也许很难避免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出现局部的失业现象。特别是在一个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保障和教育体系建立之前,这一阵痛在所难免。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工作转变绝不是一种以大规模失业为标志的灾难性事件,而是人类社会结构、经济秩序的重新调整,在调整基础上,人类工作会大量转变为新的工作类型,从而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人类生活的进一步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础。

2017年1月,我在达沃斯受邀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负责人伊藤穰一(Joi Ito)讨论人工智能。其间,伊藤穰一曾说:“宏观角度来看,我们无法否认人们会因‘新技术总会导致人们失业’而恐慌,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某些领域又会诞生新的工作。……主导AI技术研发的各大科技巨头,如果能为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态度,驱散人们心中对AI技术的恐惧,也将会是一大利好。毕竟人们对AI技术的恐惧,绝大部分来自对AI的不解。要消除恐惧,我们需要在两个方面努力:其一,是消除人们心中情绪化、非理性的恐慌心理;其二,则是理性解决问题。例如,我们必须对当前的教育体系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等体系进行改革,这取决于未来机器发展的速度有多快。”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