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机大战:AI真的会挑战人类?(第6/15页)

超人工智能(Superintelligence)

假设计算机程序通过不断发展,可以比世界上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类还聪明,那么,由此产生的人工智能系统就可以被称为超人工智能。

牛津大学哲学家、未来学家尼克·波斯特洛姆(Nick Bostrom)在他的《超级智能》一书中,将超人工智能定义为“在科学创造力、智慧和社交能力等每一方面都比最强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的智能”64。显然,对今天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想象场景。

与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相比,超人工智能的定义最为模糊,因为没人知道,超越人类最高水平的智慧到底会表现为何种能力。如果说对于强人工智能,我们还存在从技术角度进行探讨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对于超人工智能,今天的人类大多就只能从哲学或科幻的角度加以解析了。

首先,我们不知道强于人类的智慧形式将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现在去谈论超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不仅仅是为时过早,而是根本不存在可以清晰界定的讨论对象。

其次,我们没有方法,也没有经验去预测超人工智能到底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还是一种在未来(不管这个未来是一百年还是一千年、一万年)必然会降临的结局。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准确推断,到底计算机程序有没有能力达到这一目标。

显然,如果公众对人工智能会不会挑战、威胁人类有担忧的话,公众心目中所担心的那个人工智能,基本上属于这里所说的“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未来?它们会像Alpha Go那样,以远超我们预料的速度降临世间吗?

奇点来临?

未来学家和科幻作者喜欢用“奇点”(Singularity)来表示超人工智能到来的那个神秘时刻。

没有人知道奇点会不会到来,会在何时到来。

2015年年初,一篇名为《一个故意不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的翻译长文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和其他互联网媒体上悄然流传开来,绝大多数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经历一个从惊讶到惶恐再到忐忑不安的心路历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Wait But Why”网站的创始人蒂姆·厄班(Tim Urban),文章原名为《AI革命:通向超人工智能之路》65。

蒂姆·厄班在这篇著名的长文中,基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来讨论人类科技的发展规律:人类科技发展是越来越快的,呈现出不断加速的势头。

比如说,如果拿今天的人类生活与1750年前后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其间的变化之大几乎只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假设我们利用时光机器把1750年的某个古人带到今天,他会看到什么?“金属铁壳在宽敞的公路上飞驰,和太平洋另一头的人聊天,看几千千米外正在进行的体育比赛,观看一场发生于半个世纪前的演唱会,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黑色长方形工具把眼前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一切足以把一个1750年的古人吓得魂飞魄散!

但如果我们从1750年再向前回溯250年,也就是回到1500年前后,这两个年代间的人类生活也许仍存在较大差异,但已很难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了。再往前,也许就需要回溯数千年甚至上万年,我们才能找到足以让人目瞪口呆的科技代差。

如果整个人类大约6000年的文明史被浓缩到一天也就是24小时,我们看到的将是怎样一种图景?

·苏美尔人、古埃及人、古代中国人在凌晨时分先后发明了文字;

·20点前后,中国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蒸汽机大约在22:30被欧洲人发明出来;

·23:15,人类学会了使用电力;

·23:43,人类发明了通用电子计算机;

·23:54,人类开始使用互联网;

·23:57,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一天里的最后10秒钟,谷歌Alpha Go宣布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这就是技术发展在时间维度上的加速度趋势!拿围棋软件来说,围棋程序从初学者水平发展到业余五段左右的水平,用了20到30年的时间。本来我们以为人工智能跨越业余水平与职业水平之间的鸿沟需要再花20到30年,结果,短短四五年,我们就看到了Alpha Go横空出世。

加速度规律真的放之四海皆准吗?如果人工智能每一领域的发展都基本符合这样的规律,那10年后,30年后,50年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