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间人(第3/11页)

一些外国人站在人行道上,看起来吓呆了——像南京这样的城市,从未听说过会有大型的街头游行示威。其中一个外国人告诉我,昨天深夜,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北约宣称此次轰炸事件是一个意外,但有些中国人在此次轰炸中丧生。这条消息刚刚才在中国国内广播。

被游行惊醒的街道空空如也——没有汽车,没有单车。我意识到要跟进这个事件,呆会儿打电话向记者站报告;我就跟着示威人群后头跑。等我跑近了一些,人们喊叫的口号就听得真切了:

“打倒美帝国主义!”“打倒美帝国主义!”

我沿着街道慢慢跑过去,身边都是游行的人,肯定有几千个。他们举着标语和中国国旗,喊完了口号,他们就开始唱中国国歌。忽然人群开始奔跑起来,到了一个叫“新街口”的路口又逐渐放慢了脚步。在那个环形交叉路口正中间,伫立着孙中山的塑像。

我混进游行的人群里,想看一段时间游行,再找个人采访一下。那些年轻人瞪了我好一会儿,不过他们的注意力随后就回到了游行和喊口号上面。一个学生喊了一句,然后其他人跟着喊:

“打倒北约!”“打倒北约!”

这情形让我回想起我一年前所教过的那些中国学生——在上课之前,他们齐声地朗读课文,以便把课文熟记下来。而这些游行的人看起来也像我以前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是瘦得像根竹竿似的年轻人,戴着眼镜,穿着系扣的衬衫。

“前进,前进!”“前进,前进!”

我们向前走,拐了个弯,又拐了一个,我迷失了方向;夜晚的街道看起来都一样。人群又开始奔跑起来,我以为我们快到达某个目的地了。然而过了一会儿,我们又慢了下来。再拐了好几个弯以后,我终于认出了一个标志:孙中山塑像。我们又回到了新街口。

我选了走在我左边的一个学生——一张友善的脸,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冒着汗——我问他我们要去那儿。他伸出手含糊地指了指前方,然后转向了我。

“你是哪国的人?”

我告诉他我是一个美国记者。

“打倒北约!”“打倒北约!”口号声此起彼伏。

“对贝尔格莱德发生的事件,你有什么看法?”那个学生问到。

“我对此事一无所知。”我说:“我只是在这儿报道这个抗议活动。”

“打倒美帝国主义!”“打倒美帝国主义!”

“你的政府必须停止在南斯拉夫的战争,”那个学生说。“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做世界警察?”

我支支吾吾地回答,耸耸肩,表示抱歉;我没有预料到会在南京和人谈论南斯拉夫的事情。三月份的时候,北约为支持阿尔巴尼亚的穆斯林人,开始了轰炸行动。这些穆斯林因为在科索沃地区要求更多的自治权,而受到了南斯拉夫政府的袭击。早在中国大使馆受到炸弹袭击之前,中国国内的媒体——它们全部由政府掌控——就坚决地反对北约的行动,为南斯拉夫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辩护,称他是“美国霸权”的受害者。中国看起来像是主要在担心科索沃问题有可能对台湾、西藏、新疆的独立运动造成影响。

当我们一路前进时,学生们走到我身边来,一个接着一个。开始的时候,他们很有礼貌——毫无例外的,他们都告诉我这次游行不是针对个人的,他们不会因为我是美国人就怪罪我。通常他们会好奇地看我的反应,不过他们主要是想向我表达他们的想法。他们知道这次袭击是有预谋的;一共扔了三枚炸弹;这些炸弹来自3个不同的方向。我不知道他们的消息从何而来,不过所有人都这么说。3枚炸弹,3个不同的方向。这不可能是意外。美国的科技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

“打倒美帝国主义!”“打倒美帝国主义!”

有一个年轻人告诉我,他叫吴明,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在读生。他的名字可能是假的;很多学生都拒绝告诉我姓名,而吴明是中国媒体上一个常见的笔名(它的读音听起来就是“无名”的)。然而这个学生看起来最为真诚,他问我,他是否能把他的感受写下来。我很高兴地把我的笔和纸递给他;因为一路在喊叫和行进中记录,我已经开始头晕眼花了。

这是春天里一个温暖的晚上,天气还未变得炎热,但路边的树已经长满了叶子,新生的枝叶伸展出来,形成一片绿荫。南京还有古城墙,我路过时匆匆地看了它两眼。夜晚的古城墙隐隐地呈现出深黑色,顶天而立。到处都是人,聚集在人行道上。警察站在路口,看着那些示威者——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节奏。坚定的喊口号:一声叫喊,一声鼓响,众人的齐声喊叫;一声叫喊,一声鼓响,众人的齐声喊叫。我们向前走,然后忽然跑起来,然后我们继续向前走。每次大家的脚步加快,吴明就放下了手里的笔。有一次,出现了一条新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