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也是一种生物性需求(第2/3页)

恋爱时,人体内的睾酮含量会发生奇怪的变化。坠入爱河的男性,睾酮含量将急剧下降,而在女性体内则会明显上升。也就是说,恋爱中的男人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女性化趋势,女性则呈现男性化倾向。这使得男人更加善解人意,容易讨好女人,女人则容易冲动以便驱赶情敌。双方性格互补更有利于建立持久的伴侣关系,彼此更加忠诚,这就是一夫一妻制的激素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婚配制度不受干扰,南美绒猴也进化出了激素保障机制。当出现意外的雌性诱惑时,光棍雄绒猴体内的睾丸激素水平会迅速升高,而已婚的雄绒猴则毫无反应,从而在激素水平上保证了一夫一妻制不会轻易崩溃。人类也有类似的生化反应机制:单身男人面对桃花运时,睾丸激素水平也会迅速升高,但已婚男人的反应就不是那么明显,不过仍没有达到雄绒猴那样凛然不为所动的程度。有贼心没有贼胆正是已婚男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必须衡量瞬间冲动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如果确认出轨不会对后代抚养造成严重影响,有些男人仍然会冒险偷腥。越是安全的偷腥行为越受男人欢迎,所以妓女在很多国家已经合法化。

这种生化机制事实上是对男人的保护,见到谁都蠢蠢欲动的男人当然不会有好下场。中国人有句古话,叫作“朋友之妻不可欺”,正是类似的机制在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某个男人面对朋友的妻子时,睾丸激素的分泌水平并不会出现明显升高的迹象,因为那些见了朋友妻子就垂涎三尺的色狼早已被他们的朋友手刃于床下了,活下来的当然就是能控制自己欲望的男人。他们向来对江湖古训奉若圭臬,这是道德层面的自然选择。人类的道德并不是有意设计出来的,而是血淋淋的自然选择淘汰出来的。

为了强化专一性情感关系,人类还发展出了形态各异的容貌,每个人的容貌都各不相同,这在哺乳动物中极其罕见——你突然看见一群狗时,会很难区别其中谁是谁,因为它们的面相看上去都差不多。一群雪白的兔子就更难区分了。而人与人之间的容貌区别明显而稳定,就算两个人分别10年,还是有可能在人群中认出对方。这一切都得益于人类的脱毛现象,面孔因而变成像素清晰的二维码,扁平的面孔扫描效果更好,所以人脸比所有灵长类动物都更加平整。

彼此正确识别是稳定配偶关系的重要能力,这样女人才会知道当晚打猎回来的是她的丈夫而不是路人甲;男人也会因为看到自己心爱的女人而倍感温暖,而不是随便看到莺莺燕燕都会傻呵呵地献出自己的财物。

面孔记忆能力由基因决定,如果发生了相应的基因突变,患者将记不住任何面孔,这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但却真实存在,医学上叫作面孔失认症。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记不住任何亲人朋友,他还有可能组织起一个稳定的家庭吗?民间俗称的脸盲,其实是面孔失忆症的轻度表现,他们看电视时记不住任何角色,好在对身边的亲人朋友仍有识别能力。

不断看到并记忆熟悉的面孔还会增强忠诚度,就是所谓的屡见效应。我们容易喜爱熟悉的东西,接触的时间越长,喜欢的程度就越深;就算反复观看某个无意义的符号,我们也会慢慢喜欢上这个符号,即便这个符号本身并没有任何含义。

当符号换成面孔时,效果同样存在。我们经常看到配偶的面孔,也就会越来越喜欢这张面孔。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情人接触同一张面孔的时间比别人更多,所以凝视对方的面孔是爱的表现,本质是为了努力记住对方并更加喜爱对方。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接触越多,喜欢越深,彼此的关系就更容易得到强化,忠诚的程度就越高。

一夫一妻制这种简洁明了的婚配制度,使得大家都不需要枉费心机去吃醋猜测。理论上而言,你的后代就是你的后代,你无可推托,你必须负责。但时刻不要忘记,男女关系注定是双向防卫系统。男人在被女人紧紧拴住的同时,也必须拿出极大的诚意来感动女人不要红杏出墙,否则头顶绿云翻滚倒是小事,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来养育别人的孩子才是大事,那简直就是此生最大的失败,死亡以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几乎等于从没在这个世界出现过。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男人也需要讨好女人。

男女双方为维系稳定的配偶关系,在相互讨好与相互提防的双重作用下,彼此都变得越来越性感,猥琐与丑陋很难找到市场。人类就这样与其他动物分道扬镳,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模样:高昂的头颅、光滑的皮肤……人类的配偶关系就此成了动物界的一朵奇葩。正是这种稳定的配偶关系,推动着人类不断进步,最终走向文明,并由此而长盛不衰。虽然文明偶尔会给人类带来伤痛,甚至使得大规模屠杀成为可能,但文明之花仍将在废墟之上一再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