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肤下的重重内幕(第2/3页)

还有一个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理论,说黑色皮肤可能是一种伪装,甚至是对黑猩猩的模仿,可以让非洲人在丛林中更好地保护自己,悄悄接近猎物时不容易被发现。这似乎有点道理,电影中的江湖大盗在夜晚活动时,都会穿上一身黑色工作服。可是,黑种人与江湖大盗的区别在于,他们主要是在白天活动,而军事迷都知道,白天最好的迷彩服并不是纯黑色,而是浅绿色花纹。大白天一个全黑色的身影在绿色草原上快速穿梭,是不是太过招摇了呢?还有一个因素使这个理论更加扑朔迷离——很多野兽原本是色盲,眼里只有黑白两色,那么白色也应该是一种伪装才对,在非洲也应该有一席之地,共同呈现一个黑白相间的非洲。然而事实却是:非洲土著几乎是清一色的黑种人,而绝大多数白种人都是后来移民过去的,或者只是短期旅游。

这意味着各种理论提到的限制因素,几乎都不是白皮肤的主力杀手,肯定还有更厉害的杀手在暗中潜伏,不声不响地慢慢干掉了曾在非洲生活过的皮肤不是那么黑的人。

另一些科学家相信,原始人类在非洲遇到的最厉害的“杀手”是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个维生素家族的总称,既然称为家族,肯定有很多成员。根据发现的时间先后,按老大老二老三的顺序一直向后排,排行第三的被称为维生素D3,对阳光中的紫外线尤其敏感,是最重要的一种维生素D。为了行文简洁,在这里只用维生素D代表诸多家族成员,不再分别讨论它们更加细致的功能。

其实,麻烦不在于维生素D种类很多,而在于人体不能自行合成这种物质,只能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将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前体。前体的意思就是,那还不是维生素D本尊,并不具备生化活性,还要在肝脏中处理一下,再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经过进一步加工才能变成真正的维生素D。接下来,它们将参与人体的很多代谢活动,特别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有利于强化骨质强度。

简洁点儿说,就是维生素D可以让骨头变得更结实。如果人体缺少维生素D,最直接的表现是骨软化症和佝偻病,患者容易跌倒和骨折,大大增加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机会。因此,维生素D曾被称为佝偻病维生素。

佝偻病本身并不会立即致命,一个病歪歪的佝偻病人仍然是一个活人,但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对女性来说,会造成骨盆畸形,并因此导致生殖失败。佝偻病人虽然可能会撑上一段时间,却很难留下后代,那是比皮肤癌更为残酷的自然压力,并已被远征格陵兰岛的早期白人殖民者用惨烈的方式加以证明。当时他们自以为凭借坚强的毅力和强悍的体魄克服了严酷的天气,顺利征服了格陵兰岛,但后来他们都消失了。对遗骸的调查表明,他们的骨盆出现了严重的畸形,原因是格陵兰岛靠近北极,光照严重不足,殖民者长期得不到充足的紫外线照射,难以转化出足够的维生素D,结果全都得了佝偻病。这一并不可怕的疾病,彻底灭绝了这些早期殖民者。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缺少维生素D时,不只会造成佝偻病,罹患癌症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此外还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很多疾病都密切关联。

因此,补充维生素D很重要。问题是人类无法从食物中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好在我们还有一条最经济实惠的补充途径——晒太阳。

这种解决方法简单而且有效。正常人一天只要晒十几分钟太阳,就可以转化出足够使用的维生素D。所以,晒太阳绝不是小问题,小学生要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连监狱里的犯人都要保证一定的放风时间。

或许有人会问:这逻辑是不是说反了?既然晒太阳能得到维生素D,那大家都去晒太阳就是了,非洲人干吗还要那么黑呢?那样岂不是会过滤大量的紫外线,让阳光没有用武之地吗?

问题仍然出在维生素D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体虽然需要很多维生素D,却远没有达到多多益善的境界。一旦合成的维生素D超过了机体的需求,就不得不通过肾脏处理后经尿液排出体外。肾脏其实就是人体内的污水处理厂。可以想象,合成的维生素D数量越多,肾脏的工作负担就会越重,无原则的强烈阳光照射会使肾脏出现慢性衰竭,最终连累个体一起崩溃。可见,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求是刚性需求,来不得半点儿妥协,但是又不能生产过量,不然也会出现间接的致命后果。

如果不想出现慢性肾衰竭,人体就要控制维生素D的生成量。而在生产维生素D的流水线上,很多环节人力无法控制——人不能让阳光中的紫外线自动消失,也无法不在太阳下行走,生产维生素D的胆固醇又是细胞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只能是设法滤去阳光中多余的紫外线。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增加黑色素。凡是黑色素不够的人——也就是不合时宜地出现在非洲的白种人——命运可能会非常悲惨,就算他们没有被晒出皮肤癌,也极有可能由于合成过多的维生素D而被慢性肾衰竭拖累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