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决定你喜怒哀乐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待事情的态度

一件事情发生了,它会给你带来快乐还是烦恼,不是事情决定的,而是由你的看法和态度决定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过年的,同样是踩到一坨狗屎,有人觉得挺好,新年走狗屎运,多喜庆的兆头啊,花钱都买不来,于是暗爽。有人觉得狗屎这么脏,一出门就踩到了,大过年的太不吉利了,真是倒了血霉,于是沮丧。

春节超市购物,我前面的那位大妈结账时一听144元,很吃惊,甚至有点恼怒,她自言自语“多不吉利的数字,不行,我要再买点东西”。收银员是个很喜庆的小姑娘,她笑容可掬地说:“阿姨,多好的数字啊,事事如意嘛。你这么想,就好了。”阿姨果然释怀了。

你看,你开不开心,不是屎决定的,是你怎么看待这坨屎和解释这坨屎决定的;不是“4”决定的,而是你怎么联想这个数字决定的。所以你的情绪,是可以通过意念管控和调剂的。有了这个基础的认知,我们才能来谈论怎样让自己更快乐。

一件事情,是倒霉事,还是喜庆事,全看你怎么解读,怎么给它定义,你对它什么态度,它就回敬你什么感受。

一日,无德禅师遇见三位信徒,他们向禅师询问道:“信佛真的能解除痛苦吗?如果是真的,那为什么我们信佛多年却还是不快乐呢?”

无德禅师说:“你们为什么要活着?”

思考了片刻后,甲说:“我活着是为了不死,死亡太可怕了,我不想死,所以我要活着。”

乙说:“我活着是为了现在努力劳动,老的时候能享受丰裕的生活。”

丙说:“我活着只是为了能养活一家老小,没有我,他们就无法生活,我是一家的顶梁柱,缺了我,这个家就要崩溃。”

禅师说:“你们整天想着死亡、年老、辛劳,又怎么能够快乐呢?你们应该想到理想、信念和责任,想着这些你们就会快乐!”

信徒们对禅师的话半信半疑,说:“这些说着容易,它能当饭吃吗?没有饭吃怎么能快乐呢?”

禅师说:“那你们说拥有什么才能够快乐呢?”

甲说:“拥有名誉就拥有了一切,所以拥有名誉就能够快乐。”

乙说:“爱情是最甜蜜的,拥有了爱情,就能够快乐。”

丙说:“金钱最有用,拥有了金钱,就能够快乐。”

禅师说:“为什么世上有那么多拥有了名誉、金钱和爱情的人,还是很烦恼呢?”

信徒们无言以对。

幸还是不幸,全在于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眼晴是往哪里看的。一个人心里想的是快乐的事,眼睛只关注快乐的事,他就会变得快乐;心里想的是伤心的事,眼睛只看到不幸的事,心情就会变得灰暗。所以,快乐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绝对没有万事如意

我们常常用“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祝福别人,为自己祈福。我觉得这是个错误。而台湾大学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的座右铭“不错但是还不够”用来渡己及人倒是不错。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地方,该知足的地方,这叫“不错”,但是“还不够”,就是离更好还有差距,所以我们还要努力,戒骄戒躁。只有认识到这个道理,有这个思想准备,我们才能及时行乐,随时快乐。否则,就永远不会感到快乐。

很多人只看到了别人所拥有的,却很少想到自己已经把握住了的,认为只要自己拥有了别人拥有的,就一定能幸福快乐,却不知道即使是那些拥有了你所无法拥有的东西的幸运的人,也并非没有烦恼。

现在很多人整天抱怨国内的社保制度不完善,福利待遇低,而北欧那些国家简直是人间乐土,据说北欧一个小国家的公民自生下一直到大学毕业一分钱不用花,国家替你买单,一对比,觉得国内是人间地狱。但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并不知道这些发达国家的自杀率很高。为什么?我想就是没有明白我们不论怎样做都不会十全十美的道理,当然,烦恼就自己找上了。

再来说说你们欣慕的美国。没在美国居住过的人都迷信美国人很开朗,美国精神很理智,美国人心大得都能装满全世界,他们没有嫉妒和牢骚。真的如此吗?真实的情况是美国人心情不好就找心理医生,几乎每个人都有心理医生。假设你是一个美国人,约好心理医生见面,一进门医生就会问你几点到的。如果你说提前到的,医生说你属于焦虑性人格;如果你说准时到的,医生说你属于强迫性人格;如果你说迟到的,医生说你属于抗拒性人格。不论你怎么说,你都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