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足”为何表示堕落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这是一句表达悔悟之情的俗语。“失足”一词最早出自《礼记·表记》:“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玉藻》解释说:“足容重,色容庄,口容止。”脚是用来走动的,“失足”的本义就是没有保持举止的庄重,冒冒失失就开始行动了,因此,“失足”一词用来指代那些咋咋呼呼的冒失鬼非常形象。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的标准是举动要凝重,不要轻举妄动;面色要庄重,不要嬉皮笑脸;说话要言而有信,不要轻易许诺,事后却做不到。

古人喜欢用“足”来代表行动。孔子还曾经说过可耻的事情是“巧言,令色,足恭”。“巧言”是用花言巧语取悦人;“令色”是用伪善、谄媚的脸色取悦人;足恭最形象,是指用脚步走动取悦人。脚步走动怎么能取悦人呢?试想一下领导身边那些下属就明白了:下属们在领导面前要点头哈腰;领导让他过来,他会一路小跑;连抖二郎腿都不敢在领导面前抖。这些都是“足恭”的行为,也就是用身体语言取悦有权有势的人。《大戴礼》中也有这种人的写照:“足恭而口圣。”“足恭”是把身段柔了又柔,“口圣”是把说出的话柔了又柔,生怕说话不慎得罪了领导。

风流才子唐伯虎年轻时最不喜欢的就是读书了,每天和狐朋狗友们一起饮酒取乐,过得逍遥自在。后来,好朋友祝允明规劝他要求取功名,唐伯虎这才埋头苦读。不料参加科举考试时,同科有一位富翁贿赂考官,事先得知了试题。事情泄露后,无辜的唐伯虎也被牵连下狱。出狱后,唐伯虎悔恨地自嘲道:“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从此更加放浪形骸。

唐伯虎把追求功名视为“失足”,视为堕落的表现,后人往往感同身受,就把“失足”作为堕落的代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