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为何形容粗心

人们常常用“马虎”这个俗语形容人办事草率或者处理事情粗心大意。马和虎这两种动物怎么能够连用表达这个意思呢?最流行的说法是宋代有位画家,作画时往往随心所欲,别人都不知道他画的到底是什么。有一次,他刚画完一个虎头,有人来请他画马,他随手就在虎头后面画了一个马的身子。来人很疑惑,问他你这画的到底是马还是虎,画家很干脆地回答道:“马马虎虎!”大儿子也来问父亲画的是什么,画家说是虎,小儿子来问,他又说是马。

画家对两个儿子“马马虎虎”的回答不久就遭到了报应。大儿子外出打猎,看到一匹马,误以为虎,一箭就射死了马,画家不得不赔偿马主人的损失;小儿子更惨,见到一只老虎,误以为是马,上去就要骑,结果当然被虎吃掉了。画家非常伤心,对自己的“马虎”答案非常自责,于是烧了画,写了一首诗:“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马虎”一词就此流传了下来。

这个故事在古籍中找不到出处,估计是哪个地方的民间故事,不能作为“马虎”这个俗语真正的词源。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也许是“马虎”一词的真正源头。

这个故事在《聊斋志异》卷十一,篇名是《牛犊》。故事讲的是:楚地有个农民去赶集,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相面大师,两人寒暄了一会儿,大师忽然说:“我看你气色不对,三天内既失财又会被官府惩罚。”农民很生气,回答说:“我生平从来不和人争斗,而且税也纳完了,怎么可能受刑呢!”相面大师说:“那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气色这玩意儿是不会说谎的,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第二天,农民赶着水牛犊到野外放牧,刚好有一匹驿马经过,这只水牛犊大概眼睛近视,远远望见还以为是只老虎呢,勇猛地冲了上去,结果将驿马抵死了。骑马的差役把农民抓到官府里去,官府打了农民一顿,又让他掏钱赔偿,果然应了相面大师的预言。

这个故事很奇怪,因为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牛见了老虎就要冲上去搏斗,蒲松龄生怕我们不相信,在故事的结尾说道:楚地的水牛见了老虎就会搏斗,因此牛贩子夜晚露宿的时候,就躲在水牛围成的圈子里,老虎来了就会被水牛赶走。看来楚地的水牛不怕老虎。

蒲松龄没有说这个故事就是“马虎”的来源,不过认马为虎确实很“马虎”,后人也许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灵感,才发明了“马虎”这个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