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第2/2页)

元朝给中华文化带来的破灭也是巨大的,在南宋时期,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非常领先的地位,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世界经济总量的很大一部分,全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南宋富有。南宋的科技、工商等各方面也都处于世界前列。但到了元朝,中国的领先地位已经荡然无存,元朝毁灭了中国大量本来可以持续发展的东西,要不是元朝把这些东西断开,我们可能早就文艺复兴了,我们可能早就实现大航海了,我们可能早就进入了资本主义了,但这一切都被元朝给隔断了。但元朝唯一的好处,就是对原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娱乐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过去的知识分子因为都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去当官,所以大家认为写诗、写词什么的并不是个正事儿,把这个叫作“淫词艳曲”,大家认为所谓的正事就是去做官,副业才是写点儿诗词。到了元朝,因为这些汉人知识分子没法去参加科举,也当不了官,所以大批的知识分子就被迫靠写作、靠音乐为生。元朝有一个供知识分子去卖自己的音乐和文学作品的地方,那就是“勾栏”,这勾栏其实就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那个时候对于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来讲,已经当不了官了,要靠写这个养家糊口。你做官的时候写的诗,有人看没人看无所谓,反正有俸禄。但这个时候你要靠写作生存下去,就要让青楼里面弹唱的都是你的词,演奏的都是你的曲。如果没人爱看,没有客人来,那你马上就会被解雇,你马上就失业了。所以大家只能拼命写,结果由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元曲和元杂剧。在元朝之前文人们也就是写写小品,最多写篇文章,也就是写出像《赤壁赋》《滕王阁序》这样的文章,到了元朝才有了戏剧这样的东西。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戏剧的地位当然已经是远远高于小品文、散文等。元朝由于实行的是市场化,戏院需要演出,需要卖票,需要招揽客人,所以就诞生了大批像关汉卿、白朴等这样的大戏剧家。元朝的戏剧当中用了大量北方的白话文,你看关汉卿写的东西,今天基本上都能看得懂,也不掉那么多书袋,里面用了大量的北方民间的白话文,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元曲的音乐也是中国音乐的巅峰时期,可谓中国音乐及外族音乐的集大成者,但可惜元曲至今已失传大半。很多流传下来的词当时都是能唱的,什么“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但现在只剩下了词,也不知道因为什么这些曲子都失传了。

在我们的正史记载中,元朝只统治了一百六十二年就灭亡了,但实际上,按元朝自己的记载,元朝并没有灭亡,只是统治的地方变小了,原来元朝统治那么大一块地方,到后来退回到自己的老家去了,但那也是咱今天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是咱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只是它变成了“北元”。最后也没有打仗,徐达北伐到了通州,就是今天北京通州区,元顺帝自个儿出了北门就回家了,历史上管这个时期叫“北元”,但人家自己的历史记述中根本没“北”这字,还是叫“元”,只是统治的地方回到了自己老家而已。北元在明代初年又苟延残喘了三十多年(1368—1402)才彻底灭亡。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

在1867年这一天,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在英国伦敦出版。《资本论》中文版的发行量,应该是全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各种版本发行量的总和,我们从小学历史、学政治等都要讲到《资本论》,到今天我们的大学里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专业,还有硕士、博士学位。关于《资本论》我就不多讲了,我只讲一点儿小事情。

传说革命导师马克思由于写《资本论》,每天都泡在伦敦图书馆,他查的资料可谓汗牛充栋,以至于有人说在大英图书馆中,他常坐的那个位子底下竟然磨出两个坑来。当时看到这个记载以后觉得好震撼,马克思还有点儿少林功夫的意思,因为以前去少林寺曾经看见地上确实能踏出两个坑来,就觉得马克思的武功好高深。后来我专门去了大英图书馆,还认真仔细地找了找,也询问了工作人员,实际上并没有那两个坑。但是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不努力,估计他并不是老坐在同一把椅子上,所以两个坑是没有的。很多这样的传说其实都是大家为了敬仰某一个人,为了表示尊重某一个人,就经常把很多美好的东西都赋予在他身上。比如大家都传说西点军校有雷锋像,我就专门去西点军校找了半天,我还问雷锋像在哪里,后来确实没有看到雷锋像。当然这并不代表雷锋不伟大,只不过很多时候大家为了尊敬一个英雄、尊敬一个导师,经常会创造很多传说。其实这是我们的传统,比如说大家把诸葛亮说得神乎其神,把关羽已经神化到关帝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