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第2/2页)
| 科技毁灭人类的格尔尼卡大轰炸 |
1937年的这一天,发生了格尔尼卡大轰炸,人类又一次将科技发展用于军事,又一次用自己的科技毁灭自己。在这之前还没有动用空军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毁灭性轰炸,因为之前的空军也确实不强大,飞机也不够大。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日军曾用飞机对闸北、吴淞等地的无辜平民进行狂轰滥炸。到了1937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空军大规模地轰炸不设防的平民城市。而且这种战术甚至发展到了战略层面,在整个“二战”中贯穿始终。
“二战”开始,德军疯狂轰炸英国的各种民居,伦敦、谢菲尔德、考文垂等地均被夷为平地。后来美、英报复,开始轰炸德国,又将德国的各个城市夷为平地。德累斯顿就整个被炸平,数万人惨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本也进行了几乎是将全国夷为平地的大轰炸。战争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但是对平民的伤害无论如何都不能以正义和非正义来划分。当然大家可以把账都算到纳粹头上,算到军国主义头上,但是不是也要算到科技头上?人类不停地将科技向前推进,然后用科技来毁灭自己。
格尔尼卡这个城市更著名的原因是毕加索的同名画作。毕加索是左派社会主义者,当时参加了国际纵队,和海明威、聂鲁达一起,拿着枪冲上前线,为了共和而战斗,最后以失败告终。德国人支持佛朗哥的法西斯政府,轰炸了格尔尼卡。毕加索画了这幅《格尔尼卡》,到处是支离破碎的肢体。毕加索在西班牙被法西斯占领以后,流亡到法国,后来一生都没有再回到自己的祖国,就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信仰的忠诚。在法国巴黎展出期间,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说:“这幅画是您的杰作吗?”他讽刺地答道:“这是你们的杰作。”以此表达对德国人的愤慨。
| 童话之外的现实 |
1939年,电影《绿野仙踪》首映。《绿野仙踪》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但陪伴我的不是电影而是小说。《绿野仙踪》是我小时候读得最津津有味的童话之一,到现在我都清楚地记得那个脑子里有铁钉的铁皮人,那个胆小如鼠的大狮子,还有那个被龙卷风卷走的小女孩。
大家看了《绿野仙踪》就会知道龙卷风在美国中部是多么频繁,以至于很多童话里都有龙卷风。在美国中部,尤其是在伊利诺伊州、堪萨斯州等地方,大家看到龙卷风都不跑,因为都已经特别习惯了,眼看着龙卷风刮起来一会儿就过去了,就像在加州大家遇到地震都不跑一样,这是美国一个特别独特的现象。《绿野仙踪》的电影后来又被多次重拍,每一次都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迪士尼乐园里,《绿野仙踪》也是一个重要的景观。
“二战”期间的这些年是好莱坞的鼎盛时期。好莱坞自己都说,只要美国经济大萧条就是好莱坞的黄金年代。因为经济萧条大家都没事干,就剩下看电影了,当然现在大家还可以看电视。所以1929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大崩盘,以及紧接着的全世界经济大萧条,反而让好莱坞爆发了强大的造梦功能。当时大家在失业,大家在愁苦,当时还颁布了禁酒令,大家不能喝酒,或者只能喝高价的黑市酒,整个社会一片萧条,大家对未来没有希望,对政府也失望。好莱坞强大的造梦功能让人可以暂时摆脱各方面的痛苦、失意。
好莱坞最开始有很多公司,后来有的被合并,有的被收购,最后剩下了六大电影公司。迪士尼由于做出了大量的动画片来造梦,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原来它只是出版小漫画书的公司,后来就成为在皮克斯之前最重要的、实际上是唯一一家全世界最重要的给大家制造动画片梦想的公司。华纳也做一点儿动画片,但迪士尼始终都是最中坚的力量,迪士尼每年圣诞档上一部动画大片,这已经成为美国人民重要的生活习惯之一。可见人们对于童话、对于真善美、对于那些能造梦的电影是多么向往。
| 明天又是新的开始——《飘》 |
1939年还有一部伟大的电影《飘》上映,《飘》又叫《乱世佳人》,这是一部震撼世界的电影。我在2012年又看了一遍,本来想试一下看老电影是不是会睡着,结果又受到了极大震撼。可能是由于最近看的烂片太多,不光是咱们中国的电影,美国的电影也如此,真的能像当年这样载入史册的电影,这几年都没有。
不论是制作技术、编剧还是表演,《飘》都极为优秀。把长篇小说改成电影非常不容易,电影的容量其实只相当于一篇稍微长一点儿的短篇小说的容量。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是那种手忙脚乱的感觉,比如《达·芬奇的密码》,但《飘》非常从容地把一部长篇小说改成了电影,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当教材看,毫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