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第2/3页)
| 李白、王维生日 |
公元701年 2月28日,两位大诗人,李白、王维,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位都是唐初最知名的大诗人,他们走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共同的是他们都为我们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王维是考了科举,做了官,李白由于他爹是商人,所以不能考科举。那时候科举有很多规定,怕商人唯利是图,所以商人的孩子不能考科举。而且李白是一个外国人,他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当然也有一说他是四川江油人。他有可能是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然后在四川长大。总而言之,他会说外语,最后成了一个游侠,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所以科举制度还是很有意思,规定了有一些人不能考,如果大家都考科举做官了,就不会出现李白这种酒仙、游侠,也不会出现唐伯虎这种人。
李白有无数的作品传世。王维擅长五绝,武功叫一寸短,一寸险,文学也是,诗越短越难写,能写五绝的、能写十四行诗的,都是非常厉害的人,因为就这么几个字。王维最著名的诗就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直流传到今天,今天所有的男男女女都会背,歌里都有。一首诗能流传这么久,有这样的传世之作,就是不朽的大诗人。
| 台湾“二二八”事件 |
1947年的2月28日,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这在台湾是大家最最重要的一个共同记忆,也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历史书里面讲过,包括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悲情城市》里也讲到过。现在每到台湾选举的时候,蓝营、绿营两边每次吵起来,绿营永远要谈到“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实际上是由警察殴打一个卖烟的女小贩而引起的。那个小贩是台湾本地人,导致当地的人民非常愤怒,动员起来反抗,后来被当时台湾的军队镇压了。因为那个时候国民党刚从大陆到台湾,所以 “二二八”事件被定性成大陆来的统治者屠杀台湾人民。蓝、绿营双方对于“二二八”事件的伤亡,有完全不同的记载,最后变成了一起政治事件,成了蓝营、绿营双方的政治武器,一方说打死了很多很多人,另一方说没有死那么多人。但无论如何,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打死一个人也是重大事件。所以讨论打死一千人还是几百人,我个人认为是最无意义的事情。
台湾本地人对大陆的感情非常复杂。首先康熙年间郑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当时的中央政府其实想扔掉这个岛,因为当时封关禁海,不愿意在海外有个岛。那个时候台湾人民非常悲情,就一定要留在中国,一定要做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的乡绅当时攒了大笔的钱送到北京,包括当时占领台湾的统帅施琅,也恳请中央政府把台湾留在中国,最后中央政府才收回了放弃台湾的决定。后来甲午战争我们战败,割让了台湾和辽东半岛给日本,后来中央政府因为舍不得辽东半岛,才发生了三国交涉事件,花了三千万两银子,赎回了辽东半岛。中央政府认为辽东半岛对我们来说很珍贵,而台湾就不要了,也不花钱赎。于是台湾人民又哭求请命,不愿意被割让给日本,但是中央政府不为所动。所以台湾人民再没有办法,在中央政府把台湾抛弃的情况下,台湾人民奋起抗日,当时在台湾岛上打死的日军,比中央国防军在海上、在陆上打死的日军加一起还多。去年台湾有一部电影,叫《赛德克巴莱》,也讲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台湾人民是怀着这种悲情,在日本的统治下,从1895年到1945年,生活了五十年。台湾的老一代一直在教育下一代,有点像《最后一课》,一定要记住我们是中国人。
1945年台湾光复的时候,当时台湾老一代很激动,杀猪宰羊,敲锣打鼓,欢迎王师归来,五十年没见过中国军队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但是当时发生的一件事,给当地的台湾人民一个极大的刺激。当时在高雄跟基隆各有一个国民党军来接受日军投降。基隆码头上等待投降的日军军容庄重,全都衣装整齐,然后笔挺地在那儿站着,等着投降。台湾人民非常激动地看到王师来了,船靠岸了,结果下来了一群衣衫褴褛、穿着草鞋、背着锅、歪戴帽子的国民党兵,就是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的当年的国民党军形象。
当时去受降的国民党军确实忽略了这一点,也是我们对台湾不够重视。因为我们当时去南京以及其他各地接受日军投降的军队都衣装整齐,拿着最好的武器,说明我们重视这些地方。唯独去台湾受降的时候,实在有碍观瞻,尤其是跟日军一对比,一下子让当时码头上的台湾人民产生了一种很不好的情绪,后来这种情绪开始慢慢蔓延。当然,这个跟当时的大背景也有关,就是部队从各地辗转一直到台湾,也没时间整歇,匆匆忙忙第一时间就来了,所以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