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第2/3页)

现在元宵节联诗的已经很少了,当年我们小时候过元宵节的时候,要联长诗,这是我童年很美好的回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是家里最受欢迎的那个,每次联诗到我这儿,我都能想出很有意思的,而每次一到我爸那儿,就说出一句极不靠谱的。古代时候的大家庭,一到元宵节,就会来很多人,联诗作句猜灯谜,无比热闹。现在好像不但联诗作句没有了,猜灯谜的也少了。由于大家都很忙,连段子的产量都低了,饭桌上聚会,大家在谈房价和股票,唏嘘不已。但是无论如何这节还是要过的,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 胡适去世 |

1962年的这一天,胡适先生去世了。如果抛开所有的政治观点,我个人认为,胡适先生是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旗帜。

胡适可以说是少年有为,二十六岁从美国留学归来,哈佛博士,做了北大教授,这种伟大的教授在今天已经很少了,二十几岁做教授是极为难得的。他是公认的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当然,胡适先生因为名声太大,也经历过一些波折。胡适先生当时心系中国的变革,所以在美国还没来得及拿到博士的证书就回国了。那时候他已经名声很盛,所以想拿个博士证书其实很容易。而且我觉得,理工科的学位、资历都很重要,但文科的学位就没那么重要,我最喜欢的两位现代作家,王朔跟王小波,也都没有重要的学位。

胡适先生年少成名,而且成的不是一般的名,是成为民国时期的旗手、大名士。所以,胡适先生一生,始终是民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江湖语言叫他“大哥”,大批知识分子都是以他为核心。如果稍微细分一点,应该说胡适先生是民国海归知识分子的老大。胡适当时实际上是以北平为中心的一大群海归知识分子的代表。当时北平各大学院的大教授,几乎全是海归,很少有土鳖知识分子,因为当时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现代化。当时从欧美回来的那些学者在北平还成立了一个欧美同学会,刚成立的时候,只能是留学欧美的人参加,留苏、留日的人不行。这个同学会到现在还有,不过到现在已经极度扩张,留学各地的都可以加入。

做“大哥”有两点要求:一是得有学问,二是得有气节。所以做大哥的人不光是要有学问,光武功高不能当大哥,像吕布武功高,但是吕布当不了大哥,因为他的气节不够。胡适的学问就不用说了,而他更有气节,一生始终保持着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态度,没有中途摇摆过。在那个年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因为那个年代思想极为动荡,一战二战期间,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大师辈出、思想家辈出的时代,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在那个思想动荡的年代,大家刚刚把儒家思想抛弃,人们非常容易动摇,非常容易混乱,非常容易一会儿激进、一会儿消极。但胡适先生始终没有变过,一直都是一个自由知识分子,从来没有因为党派利益或者因为别的原因动摇过。所以胡适先生才能当“大哥”,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有人思想激进,有人思想保守,但最后都能团结在胡适先生身边。

胡适先生的学问、人品、气节以及坚定的信仰都是非常优秀的品质,再加上还有一条,就是因为他老婆太厉害了,生活上也没敢胡来。胡适先生的夫人叫江冬秀,二十岁就订婚了,那个年代很多知识分子都在家乡娶了一个没有文化的人,鲁迅先生也是,胡适先生当然也是。但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不一样,他和江冬秀一生不离不弃,但始终都被江冬秀管得很厉害。江冬秀裹着小脚,一个字也不识,而且还非常厉害。胡适在外面非常西化,自由主义思想澎湃,在家是他对老婆“三从四德”。包括后来在美国颠沛流离,过着每天坐公共汽车的清苦生活,依然跟才貌不双全的江冬秀女士厮守。胡适先生综合了这些品质,所以自始至终是民国知识分子的“大哥”。

有一件事对胡适的影响很大,当时蒋介石很希望搞一下民主选举,当然也不是真民主,其实蒋本人非常喜欢军事独裁,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改造国家。但蒋当然要走走形式,尤其是后来跟美国那么好,总得要有个候选人一块选。所以蒋就想谁既有威望,但又肯定选不上,最后想来想去想到了胡适。因为胡适没权、没兵,只是一文人。胡适还以为民主真的来了,就去参加竞选。最后,蒋撕下了伪善的尊重知识分子的面具,从此胡适对蒋介石、国民党非常失望。

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中华民族最危亡的时候,胡适临危受命,担任了驻美大使。胡适先生在美国有很高的声望,他在美国发表精彩演讲,对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日的支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胡适先生还做过北大校长,虽然有了这么多功劳,但是最后面对这样的政府,他毕竟还只是个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