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第2/3页)
| 罗素去世 |
1970年,罗素逝世。罗素写了很多哲学著作,还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很多人知道罗素其实是通过《围城》这本小说,因为《围城》里有这么一段,说当时留学回来的这些人经常聚在一起攀比吹牛,褚慎明说自己在英国时见过罗素,罗素先生还问了他三个问题,自己还回答了这三个问题。然后大伙都觉得,哇,好厉害,罗素那么厉害的哲学家还问你问题。其实褚慎明确实也没吹牛,罗素确实问了他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回去。所以,我说钱钟书先生特别幽默,最幽默的就是他没有写褚慎明说谎,而是确实是问了他三个问题,但是是这么三个问题。钱钟书先生满腹经纶,而且是个非常有幽默感的大知识分子,这点很难得,因为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有文化的人,或者自认为有文化的人,天天在那儿端着,讲这个讲那个,好像很学术、很权威的样子,一点幽默感都没有,一点都不招人喜欢。
|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
1943年的2月2日结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转折点战役,在东方的历史里,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唯一的转折点,但在西方的英美二战史里面,说二战转折点战役是两个,同时的,一个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一个是阿拉曼战役,因为总得来一个西方的吧。
阿拉曼战役应该说是北非战区的转折性战役,从那之后北非基本上解放了,但是北非战场在整个二战的战场中间,其实是不能跟苏德东线、太平洋战场以及后来的美军登陆诺曼底这么重要的战役比的,而且阿拉曼战役的规模,也跟斯大林格勒战役不能比。虽说最后被包围的是保卢斯第六集团军的三十三万人,但是实际上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规模是空前的,歼灭德军的数量也是空前的,双方都是数以百万计的投入。而且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完了以后,整个苏德战场南线洞开,因为德军全部的主力都像绞肉机一样,投入到斯大林格勒战场去,也把苏军主力都吸引过来。保卢斯是第一个在战场投降的德军元帅,当然他实际上只当了一天元帅,就投降了,当时希特勒授给他元帅,就是想让他自杀,他原来当上将是可以投降的,但没有元帅在战场投降,结果他拿着元帅手杖就投降了,给希特勒气坏了。保卢斯本身也不是德军中间能征善战的一线战将,他是一个参谋军官出身。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当时苏军其实已经可以直驱罗马尼亚,整个南线已经没有德军了,后来就发生了在东方的二战史上都不写的一个重要战役,叫哈尔科夫战役,才解释了为什么当时南线洞开的情况下,苏军没有直驱罗马尼亚,不然二战早结束了。德军公认最能打的曼施坦因元帅带了区区几个师来“救火”,就在哈尔科夫切断了滚滚向西的苏军洪流,而且全歼了苏军最前面的集团军,把苏军整个挡在哈尔科夫城下,把南线整个的战线又恢复起来了。那一场战役以少胜多,如果不说战争的正义性,就从战争艺术跟军事来讲,哈尔科夫战役是整个苏德战场上最漂亮的战役之一,几乎在整个南线全部没有德军的情况下,就靠曼施坦因带了几个师,插入苏军的队伍左冲右突,居然把苏军截断了,而且歼灭了一部分,还收复哈尔科夫,重新建立起了防线。
但是无论如何,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已经丧失了全面进攻的能力。只有在当年的夏天,在库尔斯克又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所以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二战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打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最终被俘的九万德军几乎没有人活着回来,被迫长途步行去西伯利亚做苦工。当然苏军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因为苏联的军队被俘时也是在德国做苦工,睡在露天的地方,吃得很少。战争期间双方都比较残酷,尤其是苏德军队,不光是战争,而且还有种族歧视以及历史心态的问题。但是德军对英法的战俘就比较友好,从来没让干过苦力,而且还组织踢球,还吃西餐,还让看报学习什么的。但是到了东线,对波兰对苏联战俘就非常残酷。纳粹是一个邪恶的东西,但是他们最终也得到了报应,九万战俘基本上消失在茫茫的西伯利亚,这其中还包括了我妹夫的父亲,我妹夫是德国人,他的父亲当时在斯大林格勒被俘了,但是他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最后回来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极少数的幸存者之一。但是不管怎样,战争永远不是人民热爱的,无论你战败还是战胜,那么多人流血死掉都不该是被歌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