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大祸临头(第5/8页)

汪朝宗热泪难抑,长叹一声:“想不到鲍以安为了我,才惹上如此大祸。”

汪雨涵跑过来:“爹,到处找不到渐鸿。”

汪朝宗急道:“你和管夏带人分头去找,一定要把渐鸿找回来。”

空荡荡的书院里,雨点打在芭蕉上,如同密集的鼓点,一阵紧似一阵。鲍渐鸿独自一人坐在昏暗的教室里,捧着书本大声地念诵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他终于把书扔到一边,放声大哭。

门被推开了,汪雨涵和马大珩向他跑过去。

“我们到处找你!”汪雨涵一把抱住鲍渐鸿,陪他一起痛哭。

晚上,汪朝宗把鲍渐鸿叫到跟前,这孩子白皙修长,看着有点文弱,一双眼睛倒是镇定的。“渐鸿,汪伯伯没看错你,不可少而无业,长而无成,一定要专心读书。但有些事儿,还是要想开一些,人生难免有沟沟坎坎的,汪伯伯一定会帮你振兴家业。”

“汪伯伯,我只想着专心念书。”

“哦?”

“我以前觉得经商也是事业,就像我爹、汪伯伯和马伯伯一样。可是现在看来,在这个天下,还是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途。商人就是一时风光,可要是得罪了官,千万资财,旦夕间就得烟消云散。”

汪朝宗看着鲍渐鸿,沉默良久:“渐鸿,做官不应该是图风光、聚家产,而是要为民造福。若不然,你和那些贪官有什么分别?”

鲍渐鸿低头:“渐鸿明白。”

暴雨仍在持续。或许是之前晴朗太久的反差,雨一下来就不停了。街上空荡荡的,买卖铺户都没有开张,路边沟渠内来不及排出的雨水四处溢流。

紫禁城养心殿内,乾隆又一次问起扬州亏空的事。

和砷说:“依奴才愚见,扬州盐商账册所涉及官员众多,大多罪不至死。奴才想,能不能开个议罪银,让他们向朝廷缴罚金,以抵充罪过?”乾隆看了看和砷:“这议罪银如何个收法?”

和砷得到鼓励:“先让有司按照那账册所涉及的再抓上一批,有了声势,其余的人就受到震慑。先让这些罪臣将所贪墨的公帑悉数吐出,再让其根据所犯罪行的大小向朝廷贡献银两,再酌情豁免或者减轻处罚。贪官图的就是财,让他们破财消灾,长长记性,看他们今后还敢不敢到处伸手了。”

乾隆点点头。

一石击起千重浪。这一日,郑冬心气呼呼地跑来找汪朝宗:“你没看到,署院衙门里有多热闹,朝廷开了议罪银,让那些贪官花钱消灾,然后可以心安理得、有恃无恐地捞得更多!”

“这事儿,是有些不妥。”

“有些不妥?简直就是混账透顶!我估摸着,这一定又是那个和砷的主意,朝廷一定是想钱都想疯了!”

“皇上家大业大,家不好当啊。”

郑冬心冷笑:“我怎么忘了,你也是皇上的爪牙!收了议罪银,盐商就不必拿白花花的银子去填运库的亏空,你们当然高兴!可是,此例一开,纲纪大坏,必得不偿失啊!”

“郑先生平时闲云野鹤,怎么一下子成了忧国忧民的范文忠了?”

汪雨涵进来,拎着小暖壶给郑冬心杯中添水。

郑冬心移开话题:“雨涵,渐鸿搬过来,你没欺负他吧?”

汪雨涵叹气:“他啊,天天把自己关在屋中念书,与世隔绝,见我也都不怎么说话。”

汪朝宗怅然:“怪不得他,含着金玉生出来,锦衣美食,却在一夜之间,家财散尽,遭如此变故,我们也看着难受。雨涵,你可要多关心点儿他。”

“爹,人家知道。”

“渐鸿小小年纪,就饱尝这世间沧桑之苦,来日前途未可限量啊。”

“郑先生,这可得靠你了。”

汪朝宗忧心忡忡地站起,望着门外“哗哗”的雨流:“要不是这大雨,我们得空一道也去五亭桥望望。”

管夏气喘吁吁地冲进来:“老爷,不好!不好了!黄金坝那边河水暴涨,怕是堤坝要漏水了!”

汪朝宗、郑冬心一起惊起。

运河像一个金色的腰带,从北往南,绕在扬州城的东边。早在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就在这里开挖邗沟,沟通淮河和长江水系。也正是因为运河,扬州才在中国版图上拥有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显赫的经济地位。可是运河送来的,不仅是财富,还有水患。黄河夺淮以后,特别是康乾以来,随着洪泽湖河床日益抬高,堤坝也越修越高,对于苏北地区来说,洪泽湖就成了顶在头上的大水缸。遇到雨季,洪水顺着运河倾泻而下,扬州城首当其冲。黄金坝位于运河进城的关节上,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此时,汪朝宗、郑冬心一行正艰难地行走在黄金坝松软的大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