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旧建筑,新技术(第6/12页)

2006年,费城(Philadelphia)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材料工程学教授米歇尔•W.巴索姆(Michel W. Barsoum)研究指出,来自胡夫金字塔的石料样本在微观结构上同石灰岩石块不同。他指出,对来自金字塔的石料进行显微镜分析、X射线分析和化学分析“显示,金字塔较上层部分的石块有少量是用混凝土铸造的。虽然极少量,但意义却极重大”。这证实了戴维茨的观点。

当埃及人巴索姆将其研究结果公诸于世之时,他说他尚未准备好迎接猛烈的抨击。他自己以及来自德雷克塞尔大学的科学家阿德里希•甘古力(Adrish Ganguly)和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France’s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的科学家吉尔斯•哈格(Gilles Hug)的研究成果,正等着科学界的评估。巴索姆说:“你可能会认为,我主张金字塔是由激光开凿的。”埃及古物学家扎西•哈瓦斯的反应就是攻击的典型。他评价道:“简直太愚蠢啦。金字塔是由开凿的石灰岩的坚硬石块建造的,持其它观点的人简直愚蠢之极,且带有侮辱性。”

在一系列的证据中仅有几个例子能证明,修建所采用的最有可能的技术就是使用地质聚合物,而不是被完整地运送到指定地点的开凿的石灰板。就在1951年,德国埃及古物学家奥托•诺伊格鲍尔(Otto Neugebauer)提出:“古代科学是为数不多的几种人类智慧的结晶,而那为数不多的几种人正好不包括埃及人。”诺伊格鲍尔的观点同一些人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亚里士多德5(Aristotle)。他们把埃及视为“数学的发源地”,认为埃及人创造了几何学、天文学和算术。同毕达哥拉斯6(Pythagoras)一样,欧多克索斯7(Eudoxus)在进入雅典(Athens)柏拉图学院(Plato’s Academy)之前,也在研究古埃及,这表明古希腊人在他们的整个历史进程中都知道埃及拥有某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希腊人而言至关重要,而且这些知识显然是希腊人自己没有掌握的。

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古埃及,但显然大金字塔还未完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这里仅列举几点神奇之处:

◆长笛演奏家保罗•霍恩(Paul Horn)指出,国王墓室中的大理石石棺在每秒438转(赫兹)的频率之下会产生共振。

◆声学工程师罗伯特•沃特(Robert Vawter)认为,国王墓室是特意设计用作共振室的。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能在其中产生回响。

◆国王墓室中的花岗岩含有硅-石英水晶,阿斯旺8(Aswan)的花岗岩含有超过55%的石英水晶。迪伊•杰•纳尔逊(Dee Jay Nelson)和大卫•H.科维尔(David H.Coville)写道:“这会对这些平行面造成‘压电张力’,产生电动流。金字塔墓室上巨石的质量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重压在花岗岩墙上,从而把它们转变成永久的发电机。……在国王墓室中的人就会置身于一个微弱但的确存在的感应场中。”

传统主义者们或许会辩解,这些现象纯属巧合。但如果它们就是有意为之的呢?如果有人就是故意置身于石棺中呢?真正特别的事情可能发生吗?这个问题是我们仅仅分析大金字塔的构造所不能解答的。这样的分析表明,不可能是外星人修建了大金字塔。建造大金字塔所采用的技术显然是遥遥领先于那个时代的,但英霍蒂普掌握了该项技术。那么,该技术是英霍蒂普发明的,还是别人传授给他的呢?

15.巴勒贝克神庙

巴勒贝克神庙位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Beirut)东北部仅50英里处。它曾是世界上最宏伟的罗马时期的神庙,整个罗马帝国的人都前来膜拜。如今,由于该地区长达30年的战火和恐怖活动,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前往巴勒贝克神庙参观了。

在罗马时期,该城市就是众所周知的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太阳之城。该神庙坐落在富饶的贝卡谷地(Bekaa Valley)。历史学家们一直都在思索着,为何要在此地修建如此宏伟的罗马神庙。对于巴勒贝克神庙而言,显然存在某种吸引力,答案似乎就是,该地区长期以来被视作圣地,罗马人是最近把它融入到他们的传统中去的。

该建筑主要供奉着三位神:朱庇特(Jupiter)、墨丘利(Mercury)和维纳斯(Venus)。罗马人把朱庇特同巴勒(Ba’al)联系起来,该遗址就是以巴勒的名字命名的。“Ba’al”是闪米特语,意思是“上帝”,该词实际上涵盖了许多神。就此而言,贝卡谷地的上帝——巴勒贝克——通常被视为哈达(Hadad),他是暴风雨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