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谁是赢家(第4/5页)

这当然无关乎他个人的品质。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他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便泯灭了自己的个性。相反,他还给自己的帝国和时代打上了这种个性的烙印。同历史上那些平庸的君主相比,他无疑更具个人魅力,但同时也更易引起争议,遭受攻击。因为他的这些性格,与文化传统对所谓“守成之君”的要求相去甚远。要知道,我们这个以“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文化在本质上是不喜欢个性的。它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小心翼翼地允许极少数人保持自己的个性,比如开国的领袖、末世的忠臣、江湖上的好汉和山林中的隐士等等。即便对这些人,我们的文化也宁愿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只有在他们失败后才表示同情(如项羽、海瑞)。如果成功,则难免留下骂名(如曹操、武则天)。不挨骂的成功者只有一种,即朝代历时较长的开国君王(如历时较短,也要挨骂,如秦始皇)。人们热情赞美他们雄才大略,是“千古一帝”,但又希望他们的后代不要有那么鲜明的个性。这些所谓“守成之君”最好四平八稳,中庸因循。处理政务的原则,不是“圣贤遗训”,便是“祖宗成法”,自己不需要创造性,更不要搞什么改革,这样就天下无事,天下太平。

雍正显然并不符合这样一个标准。因此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同情,反倒使不少人感到失望和愤怒。他们无法理解:圣祖爷好端端地留下了一个太平盛世,你雍正瞎折腾什么呢?还能折腾出多大个气候?甚至对雍正的朝乾夕惕、宵衣旰食也有人不以为然。皇帝不是宰相,管那么多那么细干什么?真正的圣君、明君,应该是“垂衣裳而天下治”。像雍正这样事必躬亲、累死累活的皇帝,他们可没见过,也不以为然。

这就不能不让雍正感到委屈。为了他的帝国,雍正真的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十三年干了别人三十年都干不完的事,然而他的帝国的臣民却不领情,还要在背后指指戳戳,说三道四,甚至诬赖他酗酒、淫色。想想看,他一天要做那么多事情,仅朱批就要写七八千字,有时间酗酒,淫色吗?[17]因此,雍正很想有机会向天下臣民诉说诉说。他刊行《大义觉迷录》,便有这种考虑在内。

可惜这并没有什么用。雍正,他是注定不会被人理解的。这不但因为他的性格和作派与传统的要求格格不入,更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而且是强化皇帝一人的集权。当一个人手中的权力高度集中时,他与其他人产生距离和隔膜,就完全不能避免。他的权力越是集中,他与别人就越是疏远。或者说,他越是成功,就越是孤独。最后的结果,就是众叛亲离。

因此,如果雍正在征服帝国的同时还想征服人心,在君临天下的同时还想君临众志,那他是成不了赢家的。他只能感到委屈和窝囊。

甚至就连他的死,也要被人说成“不得善终”。就在他去世两个多世纪后,又有了关于他死因的新版本——台湾作家高阳认为是“服用壮阳的兴奋剂,导致高血压及心脏病,以中风暴崩”。此说如能成立,则那春药也不是什么伟哥之类,而是权力——封建专制帝王的最高绝对权力。

雍正,或者说,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生,1735年卒,享年五十八岁。

雍正出生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爆发,世界在此之前三十八年(即公元1640年)已进入近代史阶段。雍正去世一百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也被迫进入了近现代。看来,不管雍正当年做了多大努力,他的帝国也会风雨飘摇,他的王朝都时日不多。

这,当然是雍正在世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那么,他的灵魂会得到安息吗?


[1] 雍正去世时,弘历以孝子身份,惟事哀号。张廷玉、鄂尔泰表示应立即请出密旨,以正大统。但总管太监却不知道密旨藏在何处。张廷玉说:“大行皇帝当日密封之件,谅亦无多。外用黄纸固封,背后写一封字者即是。”这才找到密旨,传位弘历。

[2] 烛影斧声指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的疑案。据说赵匡胤死时,身边只有其弟赵光义(后来的太宗),而且烛光之下,人影摇动,又听见了斧头落地的声音。

[3] 平心而论,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写得相当精彩,对雍正性格的把握也大致准确,但乔引娣这个人物的设计和对雍正死因的解释,则是最让人恶心的败笔,故评论家们称之为“信口开河二月河”。

[4] 据岳钟琪后代岳炯在《岳襄勤公行略》中称:岳钟琪是岳飞的二十一世孙。但岳钟琪始终忠于大清王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寿终正寝,享年六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