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敬畏”了得——为《曹雪芹》出版作

前不过十天里,中国红学会的张庆善先生打来电话,谈他在选定第二版《红楼梦》电视剧编剧时,曾经考虑过由我执笔,因由种种缘故作罢。我和他是很熟的朋友,在电话中笑云:“小子何敢?!”

敢不敢是一回事,“想不想”却又是一回事。我从一九六二年开始读《红楼梦》,从满头青丝读到两须霜降,从一无所有读到著作半笥,套一句屈原的话说“余幼好此奇书兮,年既老而不衰”。爱到这个份儿上,岂有不想见其作者之理?为他写点什么,我是千情万愿。

所以,我在写《乾隆皇帝》这部书时,试探着插入了一些曹雪芹的段子——我在小说中,对皇帝、对王公大臣,时有调侃之心的,对此公,我敢说只有笔误,没有心误。我始终有着一份敬畏之意的。当初,在构思《雍正皇帝》时,因为曹家是雍正的政敌,而雍正又是作为正面人物塑造,我的表达,惟恐伤了曹氏的形象,也曾经苦心思量,都为有着这个情结。

但大规模地写摹此公,我是很犯踌躇的。第一,此公才真正是华夏第一人,不但空前,从某种意义上讲——而且绝后。生前他的个人生活可以说大致是平民生涯,然而却又是圣贤水平,这样大的反差,本身就是奇迹。以我自觉,在着笔于曹公时将十分惴惴。而太过小心,正是创作小说一大忌。第二,曹公留下的直观资料太少了,仅仅对清代人文的了解,对于写这样的人来说,太容易“加水”。由此,我不敢动这念头。

一部书,它的生活力如何,不要去看重头批评文章——那些文章很多是挣人情、挣稿费、挣职称用的——真正的标准只有两条:它拥不拥有读者;它拥不拥有将来的读者。这两条曹雪芹都做得极漂亮。联想到我自己这几年也有读者,看“落霞”的,有的人甚至说它们“直追《红楼梦》”。我在几个大学曾对学生讲“这是最高的奖誉。读者这样说,我承受不起中又存一份感动。我自己永远不会这样想,这样说。什么时候你们听到二月河说这样的话,请你们带着体温计来找我”。

亟言之,仍是敬畏与臣服。

话虽如此,我和千千万万的平常人一样,仍企望着有一部好看的《曹雪芹》,给杂芜缭乱的文坛送一阵清新的风,也使曹公的光辉形象,能进入更多人的心扉。这个工作意义是很大的。

现在华艺出版社做了这事,王永泉先生做了这工作。我有理由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