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位子(第3/3页)

这就是“水涨船高”的代价。这团家族的悲惨变局的浓云,一直笼罩在阴沉灰暗的紫禁城上空,一直绵延到清室灭亡。平心而论,康熙的儿子们个人素质、能力,个顶个的都很棒。他的三儿子还主持修撰了《古今图书集成》,十四阿哥能带兵,在青海打过大胜仗,余下的阿哥们也各有自家本事——这都是“锻炼”阅历、读书学习的结果,但却用在了这上头。我看雍正是憋了一世的气一肚子话,写了一部《大义觉迷录》——皇帝写书,他是千古一人。乾隆一看不好,“家丑外扬”了。一上台就赶紧收,急忙烧,把书的当事人速速杀掉。

我以为这场兄弟残杀变争分两个阶段,起初是“个别行为”,大阿哥见太子失宠,搞了一下就败到底,三阿哥又跟上,也是一击不中赶快退开。八、九、十阿哥接着一拥而上,变成一场群斗群殴。这是有点像市场上的“催眠效应”:一车菜挺新鲜的,摆在当街没人买。有一个人去买,会带得买菜的人挤破了车。

一切都是为了权力。就专制政治而言,战争是为了权力,内阁搏杀也是为了权力。因为权力象征和代表了一切。——看到了这一点,乾隆皇帝下旨,废止了立太子的祖制,形成了秘密建储的局面:

儿子们,我不告诉你将来谁是皇帝,不立太子。谁是将来的皇帝,我死之后你们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那里可以找到一张很精美的纸,它会告诉你想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