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了?

谈什·约·阿格农小说《在她风华正茂之年》的开头

《在她风华正茂之年》比《艾菲·布里斯特》的出版时间晚大约二十七年,和《艾菲·布里斯特》一样,《在她风华正茂之年》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女人嫁给一个曾和她母亲相爱过的老男人的故事。艾菲在她那个时代同意和殷士台顿结婚,对爱情没有什么期盼,因为她接受了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价值观并深深认同,以致在她看来,“他当然是合适的男人。每个男人都是合适的。当然了,只要他出身高贵,有地位,长相好”。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在她风华正茂之年》中的女主人公提尔察非常想嫁给阿卡维亚·马扎尔,努力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并且根据她的心愿,或许也根据某种跨代的正义感断定,阿卡维亚就是合适的男人。和艾菲不同的是,提尔察不接受她认为的她周围的世界流行的价值观。对提尔察来说,爱情高于一切:她爱阿卡维亚·马扎尔——或许她爱的只是她母亲对他的那份不了情中反映出的他的形象。她甚至愿意得重病,用生病作为一种非常规武器,把她想得到的男人弄到手,即便他对这桩姻缘并不热心,抑或是对任何别的姻缘都不热心,总体来看,他不是那种热心人。提尔察的目的就是要纠正发生在她父辈身上的不公正。到了故事的结尾,读者可能意识到了——可以说是背着叙述者——情欲上的不公正是无法修复的。在这个故事中,有一只小狗时不时地跑来跑去。那不是一只《就在昨天》里那样的疯狗;事实上,这条狗相当友好,不过它的名字是梅乌瓦特,是扭曲、歪曲、变形的意思。

提尔察为了得到她想得到的,不惜把她的病变成武器,似乎在说:如果你不给我阿卡维亚,你怎样失去我母亲的,也就会怎样失去我。这里,爱情和疾病的关系既是微妙的,又是辩证的:提尔察的母亲生病了,所以就无法和阿卡维亚结合;而提尔察呢,通过生很重的病,却赢得了他。然而,提尔察的爱情使人想起了赫拉克利特之火:她的胜利就是她的失败。提尔察婚后的生活是冷冰冰的,要么是因为经过了这么多年,那位浪漫的偶像已经变成了一位彬彬有礼、体贴入微的中年绅士,要么是因为他一直就是这个样子,不同于母女二人浪漫的幻想。提尔察试图严格照着她母亲的形象生活,而在她看来,她的丈夫却开始像她的生身父亲了(他们如此相像,以至到了故事的末尾,她甚至把他们混淆了起来)。

提尔察和一个比她老了一辈的男人的生活恰好变成了他父母婚姻的复制品:温柔体贴,但却不是她追寻的生活。她追求的,不是世俗的生活而是母亲一直求而不得的火一般的激情。

两个人身份相同的基本模式在小说中一次又一次出现,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身份的混淆,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琐屑的还是象征的,喜剧的还是悲剧的身份,都给混淆了。每一个人物似乎都包含着另一个人物。在故事的开头,甚至我们还没搞清楚谁爱的是谁,就在好几处出现了身份错认或身份误导。而这种身份错认或误导的意义只有到了故事的结尾部分,读者才恍然大悟。(阿格农本人有一次在另一个场合开玩笑说,一本书如果不值得读上两遍,那干脆连第一遍也不要读。)《在她风华正茂之年》的开篇合同要求,除了别的事情,读者还要在读完整部作品后回过头再看一遍开头。

我母亲在她那风华正茂的年龄就逝世了。她死时大约三十岁。她的一生短促而痛苦。她整日坐在屋子里,从不离开。她的朋友和邻居不来看她,我父亲也不请他的熟人过来。我们的屋子伫立着,像是默哀。房门几乎从来没有为陌生人打开过。我的母亲躺在床上,很少说话。而当她说话的时候,就仿佛是悲悯的双翼裹挟着我,把我带到了圣殿。我是多么热爱她的声音啊。许多次我打开房门,好让她问问是谁来了。我表现得像个小孩子。她有时候会离开床,坐在窗户边。她会身穿白色的衣服坐在窗户边。她的衣服总是白色的。有一次,我叔叔戴维到我们的城市来,看见我母亲,还以为她是个护士呢,因为她那身白色的衣服把他弄糊涂了,他不知道她就是病人。

她的病是一种心病,使她感到郁郁不乐。每年夏天,医生都把她送到温泉疗养。但几乎是刚刚到她就回来了,说是她的渴盼并没有得到缓解。她就又坐到窗前,或是躺到床上。

我父亲开始减少他的商业活动了。他甚至连德国也不怎么去了。他过去可是每年都要去德国和他的生意伙伴见面的;我父亲是个粮食商人。这一次他没有去。在那些日子里,在那一段时间,他不问世事。到了晚上他回到家,就坐在我母亲身旁。他左手托在头下面,右手放在她的手里。而她有时候会把他的手拿到唇边亲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