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顾彬不读中国当代小说吗?

赵勇

今年年初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作家李洱在发言时突然把矛头对准了德国汉学家顾彬先生。他说:“顾彬最近几年猛批中国当代文学,但顾彬基本上没读过当代小说。有一次开会我与顾彬在一起住了十天左右,顾彬说:他现在很忙,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如果再读当代那些烂小说的话,一天就只能睡一个小时了。我问:你说当代小说很差,那你认为莫言的哪些小说是很差的,哪些小说比较差,哪些小说不太差?顾彬回答说:都很差。”以上引号中的文字是我当时的现场记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大意不差。也需要说明的是,当时顾彬并未参加这次会议,他其实是缺席受审。

李洱的这番话当时让我心中一震。我在想,究竟是顾彬直接告诉他不读中国当代小说呢,还是他通过那番“机智”的问答推断出了顾彬不读中国当代小说。我琢磨的结果应该是后者。于是我又想到,李洱的这一招其实是比较“狠毒”的:你顾彬不是成天嚷嚷着中国当代文学是“二锅头”吗?那我现在要把你不读当代小说的“劣迹”公之于众,此谓釜底抽薪。记得李洱发言的时候已是下午,虽然人已走了不少,但能放四百人的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至少还有两百人吧。闻听此言,我不知道当时在座的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同学作何感想,但据我估计,它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肯定不小。

果然我见到了它的影响力。就在我快要淡忘这件事情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位评论家所写的文章。此文谈到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时说:“一个典型的事例是,并不阅读中国当代小说的德国汉学家顾彬在2006年对中国当代文学发表的‘垃圾’说。”这句话后又跟一说明性尾注,我顺藤摸瓜,发现了注释中的如下文字:“2010年1月1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学术研讨会上,作家李洱说,在顾彬和他的交谈中顾彬说,他‘从来不看中国当代小说’。一个不读中国当代小说的汉学家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可见其不负责任到了什么程度。”看到这个说法时我吃惊不小,因为我意识到,李洱那天的发言已成了他人论文写作的重要论据。而一旦诉诸文字,其传播力度必然会变得更加强悍。

既然前有李洱的说法开路,后有评论家的论文跟进,且后者比前者更加言之凿凿,事情也就变得严重起来。顾彬果然说过李洱所讲述的那番话吗?他真的不读当代小说就信口开河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请我的同事方维规教授与顾彬联系,求证李洱的说法是否属实。方教授转译我的邮件后,顾彬在两天之内断断续续发来五封邮件。方教授择其要者,翻译如下(他们之间用德语交流)。

顾彬说:“那次会议好像是在Villigst。李洱和我在一块儿吃午饭,我们海阔天空地随便聊天。我觉得很有趣。但不能靠这推演出什么说法。”“我当时的意思大概是:我在近三年主要在写中国戏剧史,因此当代文学念得较少,尽管如此我还是念了,或者念了关于当代文学的东西,亦即在我主编的两本杂志中发表了关于当代中国文学的东西。”“另外,我这些天正在香港教当代文学——中国的和德国的。我当然要念许多作品。说我不念当代文学,是胡扯。我有时念得多,有时念得少,就像喝二锅头一样,有时多,有时少。”顾彬在邮件中还谈到他对当代作家的一些评价,这里不再一一摘录。

还原顾彬与李洱说话的语境,那应该是一个吃饭喝酒聊天的场所。一般来说,饭桌上说的话、酒后之言是不能太当回事的。或者也可以说,那种私下场合的聊大天或许不宜变成公共场合的话语。大概顾彬也意识到了这种“公私”之别,他才有了如下怨言:“近来,中国人跟我一起吃饭时会打开他们的机子,可是我是在随便说,而不是正式讲话。这便能变成信息了吗?”当然,即使除去这番怨言,他也没有承认他不读当代文学。同时,我也注意到他在邮件的回复中总是在说“当代文学”而并非直面“当代小说”,莫非这是他的一种话语策略?

尽管顾彬在回复是否阅读当代小说的问题时稍嫌含糊,但我还是在其他地方找到了他更直接的说法。在回答邱华栋关于1978—2008年之间哪些小说家值得重视的问题时,顾彬说:“我阅读了当代很多中国小说家的作品,我熟悉他们的短篇小说、中篇和长篇小说,但是,我的问题在于我对一个作家的评价在不断地变化。”然后他谈到格非的《迷舟》不错,但《人面桃花》就不很喜欢;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故事不好,但里面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他很欣赏;贾平凹的《废都》很糟糕;莫言早期的小说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距离太近;王安忆、苏童、阿来的小说依然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这些即兴评点的文字表明,顾彬还是读过不少当代小说的。说他不读当代小说就胡乱放炮,显然不符合基本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