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联选萃》序(第2/2页)

春夏秋冬,四时演戏,都有台联,大都工巧。

后来有了专业营业性的剧场,就和谢神、联谊脱离了关系,舞台的台联也大都只谈艺术了。有些戏联是与剧种、剧目有关的。有的甚至只涉及某个演员。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一九三九年我路过越南时曾看到寺庙里也有对联,但我全不认识,虽然横竖撇捺也像是汉字,但结构比汉字繁复,不知是什么字)。这跟汉语、汉字的特点是有关系的。它得是表意的,单音缀的,并且是有不同调值(平上去入)的,才能搞出对联这种花样。在极其有限的篇幅里要表达广阔的意义,有情有景,还要形成双比和连属,确实也不容易。相当多的对联是陈腐的,但也有十分清新可喜的。戏联因为是挂在戏台上让读书不多的市民看的,大都致力于通俗,常用口语,如“大戏五日,也不过心到神知”即是,这是戏联的一个特点。

我觉得戏联至少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民俗学方面的,一是文学方面的。

实秋索序,我对戏联没有深入的研究,只能略抒读后的感想,如上。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北京蒲黄榆路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