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二十八章 论友谊(第5/6页)
那是永远残酷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天
(神啊,这是你们的意愿)[22],
——维吉尔
我就无精打采,苟延残喘;娱乐的机会非但不能抚慰我,反而加深了我对他的追思。从前我们一切都是对半分享,现在我感到偷走了他那一部分,
我想永远放弃快乐,
因为他已不在这里分享我的生活[23]。
——泰伦提乌斯
我已习惯于到哪里都是第二个一半,我感到自己的另一半已不复存在。
啊!命运巳把我灵魂的另一半夺走,
剩下的一半我不再珍爱,对我不再有用,我还活着做什么?
你死的那一天我已不再存在[24]。
——贺拉斯
不论我做什么,想什么,我都会责怪他,仿佛他处在我这种情况下也会这样做似的。在能力和德行上,他超过我千百倍,同样,在尽友谊的职责上,他也会做得比我好。
失去你我是多么不幸,兄弟!
你的友谊给我带来无限快乐,
这一切都随你的消失而消失!
你走了,我的幸福随之破碎,
你的坟茔取走了我们共有的灵魂。
我整天昏昏沉沉,不思不想,
空闲时间再也无心读书,
难道再也不能同你说话,
再也听不到你的声音?
啊!比我生命还要珍贵的兄弟,
难道永远爱你也见不到你了吗[25]?
——卡图魯斯
不过,我们要听一听这位十六岁少年[26]的心声。
我发现那篇论文[27]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发表了,那些人企图扰乱和改变现行的国家秩序,却毫不考虑自己能不能做到。他们把这篇文章和另一些同他们臭味相投的文章汇编成一部书出版了,因此,我只好改变初衷,不在这里发表。为使没能深入了解拉博埃西的思想和行为的人对他保存完好的记忆,我要告诉他们,这篇文章是在他少年时代写的,不过是篇习作,论述的议题普普通通,在许多书中都能看到。他对他所写的东西深信不疑,这一点我是毫不怀疑的,因为他干什么都很认真,甚至在做游戏时也不说假话。我还知道,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生在威尼斯[28],而不是萨尔拉;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在他的心中还镌刻着另一条格言:严格服从家乡的法律。哪个公民也比不上他安分守己,也没有人比他更希望国泰民安,更反对时局动荡。如果发生骚乱,他只会尽力去平息,决不会火上浇油。他的思想是按前几个世纪的模式铸成的。
然而,我仍想用他的另一部作品来代替这篇严肃的论文,那部作品和《甘愿受奴役》诞生于同一个时代,但更轻松活泼。
[1] 原文为拉丁语。
[2] 拉博埃西(1530—1563),法国行政官员、诗人、人文主义者。从一五五七年起,他对蒙田有很大的影响,死时把他的文稿留给了蒙田,后者设法把这些文稿出版了,就差《甘愿受奴役》一文没有发表。
[3] 隐射一五六二年一月法国国王查理十一颁布的宗教宽容法令。
[4] 这本论文集于一五七二年在巴黎出版。
[5] 原文为拉丁语。
[6] 原文为拉丁语。
[7] 原文为拉丁语。
[8] 指同性恋。
[9] 原文为拉丁语。西塞罗语。
[10] 阿喀琉斯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参加特洛伊战争,英勇无比,大败特洛伊人。
[11] 帕特洛克罗斯为阿喀琉斯的好友。在特洛伊战争中,他身穿阿喀琉斯的盔甲冲到特洛伊城下,被赫克托耳杀死。他的朋友阿喀琉斯为他报了仇。
[12] 哈莫狄奥斯(?一公元前514),雅典公民,同他的朋友阿尔斯托吉顿密谋反对雅典暴君的独裁政权,当场被杀死。
[13] 阿里斯托吉顿(?—公元前514),雅典青年,同他的朋友哈莫狄奥斯一起谋反雅典独裁者,被捕后死于酷刑。
[14] 原文为拉丁语。西塞罗语。
[15] 原文为拉丁语。西塞罗语。
[16] 由蒙田收进拉博埃西的文集中。
[17] 两人相识时,蒙田二十五岁,拉博埃西二十八岁。
[18] 提比略·格拉库斯(公元前162—前133),古罗马护民官,试图进行农业改革,把大贵族窃取的土地归还给平民,但未得平民欢迎。他本人在反动贵族挑起的民众暴乱中被杀。
[19] 莱利乌斯(活动期为公元前2世纪),罗马军人,政治家。公元前一四〇年成为执政官。
[20] 原文为拉丁语。
[21] 原文为拉丁语。
[22] 原文为拉丁语。
[23] 原文为拉丁语。
[24] 原文为拉丁语。
[25] 原文为拉丁语。
[26] 这里指的是蒙田的挚友拉博埃西。第一个版本是十八岁。
[27] 指拉博埃西的论文《甘愿受奴役》。他的一些信徒把它和其他人写的几篇抨击文章融进《查理十一时代法国的回忆录》中,于一五七六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