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绿光往事 有咖啡的生活(第5/6页)

用来佐助热烈讨论的咖啡,也许不宜淡雅,应该浓烈简单,以强香辛口为中心;咖啡馆也是如此,像「北野珈琲馆」的雅洁装潢,就让你联想到安静,这又如何激烈争论、产生哲学呢?在大学附近充斥的咖啡馆,或者像纽约八○年代格林威治村里的波希米亚气息的咖啡店,墙上斑驳有渍,挂的黑白照片已经发黄;端来的咖啡盛在白色粗大的杯子里,又黑又浓又烫,但并不特别芳香。这种咖啡容许你大口牛饮,又放在杯中一段时间不去理它,并不需要你温柔屏息对待,凉了也可以一饮而尽,当它是苦口良药。最好它又有「续杯」(refill)服务,你无需注意杯中的状况,你和朋友大声喧哗,辩论得面红耳赤,只有在辞穷的时候才举杯掩饰,顺便滋润一下干燥的唇舌。咖啡在口时你的脑筋还转个不停,当然就不适合太精致、太芳醇的咖啡了。

不管它们是哪一种咖啡,我都有不同的理由喜欢它。但对于每个旅行途中的城市,我记挂最深的咖啡店,也许是那些重要书店附近的小咖啡店。我心目中有几个「买书城市」,来到这些城市,我的旅行目的至少都包含了一些搜罗图书的机会。譬如来到东京,我也许至少要空出一个整天能够在神田旧书街流连,但在一天之内急急忙忙逛完每家书店,已经不是我现在的心境。我已经知道人不可能买遍所有的书和读遍所有的书了,我要的只是一天的美好时光,逛完一、二家书店,手上提袋已满,我也不着急,转进小巷内,我知道那里藏有一家小咖啡店名叫「里奥」,可以供我歇脚。店内客人不多,大多低头摩索刚刚买来的旧书,女主人煮的咖啡中规中矩,起司蛋糕也还可口,我就喝完一杯咖啡再逛吧…。

大约是十几年前吧,朋友知道我爱喝咖啡,特地从国外带了咖啡豆来给我。新焙的咖啡豆用土黄色纸袋装着,印有棕色木刻画的图案,标签上写着店名「皮特咖啡与茶」(Peet's Coffee & Tea)。打开纸袋,一股浓郁的香气就扑鼻而来,引人纵饮的欲望;倒出豆子,只见颜色暗棕近黑,表面油光发亮,那是经过深度煎焙而肥美出油的豆子,应该是高山种植的Arabica原豆吧。我急急忙忙试煮一壶,热水接触现磨的咖啡粉末,煮得满室生香。啜饮一口什么也不加的黑咖啡,果然口感饱满圆润,滋味微苦带甘,下喉之后,芳香与甘醇盘旋口腔,久久不去,真的是烘焙得宜的好咖啡。

朋友说这「皮特咖啡」来自旧金山,是当地最受欢迎的咖啡专卖店,在外地名气不如「星巴克咖啡」(Starbucks Coffee),但品质实有过之,历史也更悠久,堪称是美国精致咖啡的元祖。事实上,星巴克一九七一年刚在西雅图创业时,咖啡豆就是从「皮特咖啡」买来的。

我初尝「星巴克」的滋味是在温哥华,那才是九○年代初,不但星巴克尚未拓展海外(「星巴克咖啡」是在一九九六年才在东京开第一家海外店),在美国也仅散见于西岸几个城市,温哥华离西雅图近,最先得到星巴克的拓店延伸,北美洲东岸当时则连纽约市也看不到一家星巴克的咖啡店,绿色标签在美国泛滥成灾,其实是最近十年的事。全世界一开数千家咖啡店,要再想维持有个性特色的风味,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喝,就不再叫做「个性」啦。但九○年代初尝星巴克时还是有惊艷之感,也难怪朋友用这样的方式来介绍「皮特咖啡」。

一年或者两年之后,我因公出差来到旧金山,就兴起寻找「皮特咖啡与茶」的念头。查了书本,发现它当时在旧金山湾区一共有三家店,最有名的就是柏克莱大学(UC, Berkerley)附近的本店,位于葡萄藤街(Vine Street)与胡桃街(Walnut Street)交口。柏克莱大学位在柏克莱市(City of Berkerley),交通方便,有地铁可达,很快地我就循线索找到位置,事实上只要走到邻近街口,闻到阵阵咖啡香味,你很难错过这家受当地人热情支持的咖啡店。

「皮特咖啡与茶」并不是设有雅座、供你坐下来享用的咖啡店,它其实是个茶与咖啡的零售专卖店。店中有长长的木头柜台,五、六位穿米色制服、棕红色围裙的工作人员在柜台后忙碌着,有的忙着招呼买咖啡豆的顾客,有的忙着为客人磨豆子,有的则忙着卖现煮的咖啡给客人带走。进门处也有几张不设座位的圆台子,让你买了现煮咖啡站着享用,也有好几位看来是常客站在那儿一面和店员聊天,一面啜饮着热腾腾的咖啡。整个店里不但迷漫咖啡香气,也洋溢着一种忙碌而幸福的气味。

「皮特咖啡」现场卖多种新鲜烘焙的咖啡豆,品名琳琅满目写在头上的看板,除了各种产地的单品咖啡之外,还有它多种自家调配综合豆,站在店中一阵子,看来最畅销的是其中简单易懂的三种House Blend、Top Blend和Blend 101,都是由中南美洲的豆种混合而成。可能又是地处自由思潮前锋之地的柏克莱,店中又卖各种「公平贸易咖啡」(Fair Trade Coffee)和有机咖啡,还有小册子解释他们「公平贸易咖啡」的来历和实际采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