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课 走向现代的困惑(第2/3页)

在我看来,郭嵩焘事件不是外交事件,而是文化事件。

幸好,就在郭嵩焘去世二十年后,辛亥革命爆发,一切就不一样了。

现在中国学术文化界有一种说法,认为辛亥革命和后来的五四运动把中国传统文化割断了。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不用功,想当然,把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当做了唐代或宋代。其实,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国文化真的完了。因为十九世纪的中国文化,已在最腐朽的政治一文化生态牢笼中奄奄一息,不拆除这种牢笼,再有多少文化英才也只能像郭嵩焘那样屈死乡野而骂名喧腾。变革,乃至裂变,是中国文化要想继续生存的必然选择。中国文化终于作出了这种选择,是它仍然蕴藏着高贵生命力的证明。

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文化有哪些事,值得我们记忆?

王牧笛:甲骨文的破译发现了历史上的商代,敦煌莫高窟的发现,意义都很大。还有西方文化,比如油画、话剧、外+国音乐等的传入。

吕帆:废除科举,开始使用白话文。

一些新式学校也大量出现,国民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提高。还有像胡适、严复这些新学者的涌现,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与北京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两位先生遗风的影响。

另外就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我们有很多留学生出去学习了新知识,回国报效。

余秋雨:好,我们还是投个票吧,大家把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事件按其重要性写在纸上,然后统计一下,列出一个排名次序来。

王牧笛:秋雨老师,投票的结果出来了。排名第一的是创办《新青年》,提倡科学民主;

排名第二的是推广白话文;

第三是大量兴办新学校;

第四是破读甲骨文,一个伟大的商代浮出水面;

第五是发现敦煌石窟;

第六是废除科举;

第七是派遣留学生;

第八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派学者的出现;

第九是鲁迅、郭沫若、周作人、冰心、徐志摩、林语堂等作家的出现;

第十是引进油画、话剧和外国音乐。

余秋雨:感谢你们罗列得那么齐全,可见你们对这个中国文化的重要转型期还是很关心的,而不是像有些学者,眼睛里只有古文和外文。

排名次序,也大体合适。这些事情,是一种系统联动,每一项分开来看似乎都有点匆忙和粗糙,但加在一起却阻止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溃败趋势,开始了对新文化的寻求。

让我们对当时的文化学者表示深深的敬意,而不要站在今天的文化高度去嘲谑他们,指责他们。应该明白,他们虽然有不少局限,但在整体上比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高尚得多,勇敢得多,也深厚得多。他们在国耻的焦躁中没有选择躲避,而是立足文化从事改革。他们几乎没有获得当时政府的支援,反而常常受到政客的迫害。在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局势中,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空间进行创建,他们没有欧洲启蒙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那些思想家的荣耀,几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不安之中,但他们居然做出了那么多重要的事情。有的事情,是在他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例如甲骨文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他们也都一一到位,立即从事研究,并获得可观成果。

他们实在太不容易了,这些我们祖父、曾祖父一辈的学者。

在你们所排列的这些成果中,有两点不太起眼,我需要说一说。一个就是推广白话文,这是中华文化在自身形式上的一种新生。虽然以前也有白话文,但不是主体语文,而文言文又连带着那么丰厚的历史传统,那么美妙的文学沉淀,那么精妙的音律蕴涵,可以想象,一旦要被替代会遇到多大的文化阻力和技术问题,而这件事又牵涉到整个社会,在没有政府号令的情况下势必步履维艰。但是,无法想象的奇迹发生了,白话文的推广居然取得了成功,从语法的创建、范文的写作、教育的接纳、传播的普及,全靠一些文人一一做成。这么一件大事,做成的时间并不太长,实在让人惊叹。

普及白话文并不是废止文言文。一切传统的文化经典仍然很好地保留着,但中国文化必须建立能够表述现代科技、国际时讯、民间心态的文本,那就不能不推广白话文了。总的说来,这件事做得很漂亮。被你们排列第九位重要的那些作家,最重要的贡献也在于早早地建立了白话文的审美自信,这比他们传达的思想更有效。

另一个不太起眼却很重要的文化亮点,是中国现代学者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破读了刚刚发现的甲骨文。这件事我在今年开课之初曾仔细讲过,现在课程临近结束之时又不能不提到,实在是一种天意,因此,还想再说几句。破读甲骨文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文化奇迹,证明中国文化人不仅有面向现代的勇气,还有面向远古的能力。连孔子、司马迁都没有见过的甲骨文,突然出现在兵荒马乱的现代,这是对一个民族数千年文化贯通性的一大考验。能不能破读,便是这种文化有没有中断的试金石。考验被通过了,一个伟大的商代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比诸子百家想象的更加真切。历史的魂魄和历史的韧性一起回来了,中国文化人终于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清楚地知道:我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