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课 文化集权下的沉闷(第2/3页)

吕帆: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在官方意识形态中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此后较长时间道教、佛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明清时代释、道两家已少有创获,儒家也渐归沉寂。

特别是八股文的流行和官方对程朱理学的推崇使得整个学术思想界很压抑,很沉闷。

丛治辰:我想谈两件大事,一个是硬的,一个是软的。朱元璋本身是一个很多疑的人,由于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因此他对丞相制很不满,他不信任手下,要把重大权力抓在自己的手里。在胡惟庸被搞掉后,从此就再没有设过宰相,而且不准后代子孙再设宰相。进而又发展出了一个庞大的行政司法系统,这又为我们后来讲的文化专制主义提供了一个政治制度的保障,这是硬的方面。另一个发生在清朝,非常隐蔽。我们总在说乾隆皇帝搞《四库全书》非常伟大,但大家可能不了解,因为我们中文系做古典文献,有这门学问,据我了解,实际上几乎任何一本书的四库本都不是最好的本子。因为乾隆皇帝在整理搜罗天下图书的同时,也在毁禁一些书,刚开始搜集的时候,所有明朝人写的关于满族、清朝的著作全部都被毁掉,后来就变成了历代关于胡人的,比如说关于蒙古,关于金的,话说得不好的资料也全部被毁掉,再后来就更加丧心病狂,所有稍微有点牵连的也都被毁掉。这个虽然不流血,但是流毒可能更加深广。而且“文字狱”在清代也达到了顶峰,读书人噤若寒蝉。

王安安:我想提一下顺治年间对江南知识分子阶层和士大夫阶层的三次比较重大的打击。这就是秋雨老师前面提到的科场案。第一次是顺治十四年时,发生了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五闱弊案”,最后江南闱十六房主考全部斩立决,数十人被判死或贬徙宁古塔。众多江南知识分子备受打击。

顺治十八年(1661)江宁巡抚朱国治诬陷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溧阳县“抗粮”不交者一万三千多人,衙役二百五十多人,要求朝廷严办。结果现任官降二级调用,士绅被黜籍者有一万多入,三千多人被捕。考中的进士、举人、生员被罢免了,斯文扫地,学校一空。

余秋雨:我很高兴,你们掌握的材料不少。我希望大家对明、清两代的文化专制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因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巨大沼泽地。中国文化在近代和现代的悲哀,都与这个沼泽地有关。

我想告诉大家两点:第一,明、清两代的文化专制主义,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空前的。秦始皇虽然也做过“焚书坑儒”的事,但那毕竟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像明、清两代,构成了对文化人的整体重压和整体消解;第二,文化专制主义的最坏成果,在于全社会对文化人的遭难习以为常,在于文人中揭发、告密、批判者异常活跃,并永远不会受到惩处,在于文化人频频遇害却不知由头,投诉无门,永无昭雪之日。这种气氛,造成了文化创造势头的僵滞和终止,造成了文化人尊严的溃散,造成了中国文化自己卫护机制的失落。

这就像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免疫机制的消失”,结果十分可怕。中国文化几十年的最大病症,就在这里。

但是,中国文人还是有一种危难中的坚守,中国文化还有不少抵制破坏机制的生命力。明清两代仍然产生了不少文化成果,而且有不少还是前无古人的。

我非常希望在座的同学们来为明、清两代的文化成果投个票,看看在明清五百年当中哪些文化成果最值得我们年轻一代重视。为了节省时间,我昨天晚上把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十一个项目列了出来,大家来投个票,看哪一个比较重要。

第一个文化成果,是在哲学上程朱理学的发扬,心学的创立。心学的创造者是王阳明;

第二,编撰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第三,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第四,戏剧创造也不错,出现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昆曲延续了两百年;

第五,京剧产生;

第六,出现了以李贽、徐渭、金圣叹、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具有奇特生命状态的文化人;

第七,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些具有启蒙倾向的思想家;

第八,出现了以考据为治学主干的乾嘉学派;

第九,出现了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

第十,出现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实用型的科技著作;

第十一,通过传教士和其他途径,西方文明大规模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