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第3/3页)

宋代的书法艺术,一般概括为“苏、黄、米、蔡”四人,也就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但现在有不少人认为蔡应该是蔡京,当时只是因为他政治名声太坏,才调了包。这四个人,书法技术最高的是米芾,但就整体格调而言,还是应该首推苏东坡。《黄州寒食帖》便是最好的证明。读一般的优秀书法是可以淡化内容的,但面对苏东坡的书法就不行,非要品味他笔墨间的情致、声调不可,一品味,那种身处困厄中的文化灵魂又立即将你笼罩。这是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所做不到的了。

由此我联想到一个比喻。我们一般看时装表演,当然会注意模特儿,但着眼点还在于服装。但是,也有个别世界级模特儿实在太杰出了,她的体态、神态、步态传达出一种强大的生命状态,使人们不能不把注意力的重心从服装本身移开。如果说,其他书法家的书法像那些模特儿身上的服装,那么,苏东坡则是那种极少数让人神魂颠倒的模特儿,他的生命状态已经把外部形式牢牢控制住了。

宋代的那么多作品加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典雅。

典雅两个字放在很多地方都合适,但要把它作为一个时代的概括并趋于极致,只能是宋代文化。

但是,就像所有的典雅都带有脆弱性一样,宋代的典雅也是脆弱的。边关吃紧,政权危殆,文人从政,力不从心……但我想,在脆弱的大环境中保持典雅,这才是典雅这个词汇真正的魅力所在。在美学上我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进入典雅的本性,那是秋暮凉凉下所固守的那一脉很容易破碎的品质。

我曾经在西班牙看到过一座宫殿,建造之时,周围已经被敌军包围了两百年,周边所有的城池都已经被攻克。它只是一座孤城,或者明天灭亡,或者明年灭亡,或者再过十年灭亡,但灭亡是肯定的。所以该城的居民干脆选择做艺术家,就像临死前对自己做最后的化妆。那个典雅是无与伦比的,因为那是一种不依赖实力,不追求喝彩,不期待轰动的典雅。真正的典雅应该是这样的,这是美学上完全超越实利、超越反应的一个范畴,一种失去前途的精雕细刻,结果,反而雕镂出了一种纯粹的美学前途。我在《行者无疆》一书中把这种美学现象说成是“死前细妆”,可能太悲凉了一点,那就可以加上我在《霜冷长河》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绝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