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第3/3页)

王湘宁:提到曹丕,我还记得我小学入学的时候要分实验班和普通班,老师就说你背首诗吧,我就背了传说中的那首七步诗。因为这个,我一直对这个曹丕没有什么好感。

余秋雨:确实,曹丕的名声因为受到七步诗的传言而严重受损,大家觉得他是一个坏人,其实他在文学界也是个大人物。他是严格意义上完整的七言诗的创立者,是一个文学社团的主力,又是中国早期最优秀的文学评论家,他的《典论·论文》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了文学的题材和素质等等重要理论课题。

说曹丕挤压和迫害过自己的弟弟曹植,这应该是事实,有不少资料都可以证明。但曹丕这样一个要面子的聪明人,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让弟弟走七步写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这是当众炫耀自己对中国儒家亲情伦理的践踏,曹丕绝不是这种“爆炸式”的人物。而且,七步吟四句诗出来,又没有特殊要求,对任何一个中国古代文人来说都不是难事,曹丕更知道作为大诗人的曹植的写诗能力,因此要刁难也不会做得这么笨。

我的判断是,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出于曹植的手笔,但后人为此虚构了一个宫廷上的戏剧性场面,那就是强加曹丕的了。

丛治辰:我现在对这哥儿俩的看法倒是跟一般看法略有不同,我觉得曹丕在文学上是个综合型人才,他不仅仅是作家,还是评论家,更是一个文体体例的开创者。而曹植给我们展现出的是一种才气,这种才气仅仅体现在他本人强大创作力上面。就文化的传承意义而言,我个人认为曹丕的意义还是要更大一些。

余秋雨:请等等,如果以作品论作品,诗还是曹植写得好。曹丕写得有点粗糙,有些诗写得太一般,甚至于有一点陈腔滥调。而曹植,似乎一定要创造出一个美的世界来,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而且他有几部曹丕所不能比拟的大作品,像《洛神赋》。因此,曹植的文学地位在我看起来还是高过曹丕。曹丕命定当政,他有宏观思考的能力;而曹植一直失意,就产生了一种凄凄凉凉的诗人素质。得意和失意,也就这样造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学成果。即使在盛世,也很难找到这样的家庭,父子三个人一起出现在文学的高位上。一般文学史对这三个人排列,会把曹植放在第一,曹操放在第二,曹丕放在第三。但我把曹操放在第一,曹植第二,曹丕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