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第2/3页)

魏然:那么我推荐一个人,他在几千年前就发出了个人主义的微弱呼声,他就是杨朱。我们中国一直是推崇集体主义的,他非常重视个人的价值。

余秋雨:遗憾的是,杨朱留下的资料太少,我们不能了解他系统的论述。他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一般认为是极端利己主义,但既然能在智者如云的时代成为一个思想流派,一定不会那么浅薄。他可能会认为,“天下”是一个空洞概念,因此也可能是一个虚假概念,而个体是实在的。安顿个体,不让他们制造“利天下”或“害天下”的借口,因此不随便拔毛,才会构成一种以利己主义为基础的秩序。——但这只是猜想。我们不能凭着猜想来选择记忆。

刘璇:那我来推荐一位研究资料比较多的先秦思想家——孙子,尤其是他的“慎战”思想。孙子认为战争不是一个必要的手段,只是最后的手段。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短兵相接、攻城掠地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最下策的选择。战争是国之大事,需要谨慎。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的时候,赠给小布什一本《孙子兵法》,他的寓意很明显。自布什当政以来,他在中东是“伐谋”不足,“伐兵”有余,孙子说“全城为上”,布什则是逢城必破。胡锦涛主席送书的寓意恐怕在于——世界需要和谐,美国要懂得节制。孙子的“慎战”思想,是值得当今全世界重新记忆的。

丛治辰:我倒觉得从文化记忆这个“高尚”的口袋中,最不应该拿出来的就是孙子。孙子心机太多,良知太少。当下孙子已经很泛滥了,处处是《孙子兵法》与商战、与市场竞争、与企业管理。我们已经把孙子泛滥化、庸俗化,甚至妖邪化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孙子审慎地对待战争,我们也应该审慎地对待孙子。

刘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正如你刚才所说,我们已经把孙子泛滥化、庸俗化,甚至妖邪化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还原本真的孙子,去看看《孙子兵法》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

王牧笛:但是对于孙子、韩非子,现在人们大肆宣扬的是兵家、法家的谋略智慧术,是些阴暗的东西,会带来严重后果。我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一个强心剂,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万小龙:各位,你们刚才讲了这么多,无论老子、孔子、孟子,还是孙子,都是很精英化的人物,然而我们的老百姓到哪里去了呢?精英学者都在津津乐道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但是我们的贩夫走卒,我们的引车卖浆者,他们的英雄肯定不是孔子,不是孟子,也不是孙子。他们有自己的偶像,从金庸小说的流行可见,武侠、任侠的精神,实际上是中国民间社会几千年来非常崇尚也非常渴望的精神,将这种精神体现得最明显的还是墨家,是墨子。王小波写过一本书叫《沉默的大多数》,我觉得沉默的大多数并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知识分子所想代言的那个平民阶层。他们才是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很庆幸有这样一个叫墨翟的人,代表了那一批沉默的大多数,使那个时代变得如此丰富、灿烂。无数标榜自己代表着沉默的大多数的那批社会精英们,我想问问他们,你是否真正了解那批沉默的大多数?

郭战伟:我也同意我们最该记忆墨子。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提到的他来自草根阶层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强调实践性。这可能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缺乏的一点。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都是崇尚空谈不讲求务实,而墨子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他值得被记忆。

王安安:刚才听了这么多同学的意见,纵览了中国先秦哲学史上如此多的思想家,令人疑惑的是几乎没有人提出“快乐”这个词。大家乐此不疲地畅言如何改造社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样去搞定国家,搞定君主,搞定身边的人,几乎没有人提出要使自己获得心灵的自由,获得心灵的快乐。幸好我们还有庄子。在记住这么多“家”的同时,我们一定不要忘了庄子,不要忘了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一份宁静、一份快乐、一份自由,我觉得这倒是现在中国人最缺乏的东西。

余秋雨:我赞成把墨子和庄子作为我们下一步谈论的重点对象。其实,在先秦思想家中,提出“人本善”的孟子和“人本恶”的荀子,都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因为他们为儒学提供了人性论基础。而且,还提出了“民本”、“王道”、“仁政”、“一天下”等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年的政治学理论。但是,我们既然已经把孔子选为儒家的代表,就只能把他们放在那个大家庭里了。其实,他们在很多学术层面上,已经高于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