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2/2页)

黄宗羲和朱舜水,都可称为满腹经纶的血性汉子。生逢乱世,他们用自己的嶙峋傲骨,支撑起了全社会的人格坐标。因此,乱世也就获得了一种精神引渡。

黄宗羲先生的事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多次提到,可知佩服之深,今天还想说几句。你看他十九岁那年在北京,为报国仇家恨,手持一把铁锥,见到魏忠贤余孽就朝他们脸上刺过去,一连刺伤八人,把整个京城都轰动了。这难道就是素称儒雅的江南文士吗?是的,浑身刚烈,足以让齐鲁英雄、燕赵壮士也为之一震。在改朝换代之际,他又敢于召集义军、结寨为营。失败后立即投身学术,很快以历史学泰斗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形象,巍然挺立。

朱舜水也差不多,在刀兵行伍间奔走呼唤多年而未果,毅然以高龄亡命海外,把中国文化最深致的部分向日本弘扬,以连续二十余年的努力创造了亚洲文化发展史上的宏大业绩。白发苍苍的他一次次站在日本的海边向西远望,泣不成声。他至死都在想念着家乡,而虔诚崇拜他的日本民众却把他的遗骨和坟墓,永久性地挽留住了。

梁启超在论及明清学术界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家族和邵晋涵家族时,不能不对余姚钦佩不已了。他说:

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以及海东。阳明千古大师,无论矣;朱舜水以孤忠羁客,开日本德川氏三百年太平之局;而黄氏自忠端以风节厉世,梨洲、晦木、主一兄弟父子,为明清学术承先启后之重心;邵氏自鲁公、念鲁公以迄二云,世间崛起,绵绵不绝……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他从整个中国文化的版图上来如此激情洋溢地褒扬余姚,并没有同乡自夸的嫌疑。我也算是梁启超所说的“生斯邦者”吧,曾经“闻其风,汲其流”,不禁自问,那究竟是一种什么“风”、什么“流”呢?

我想,那是一种神秘的人格传递。而这种传递,又不是直接的,而是融入到了故乡的山水大地、风土人情,无形而悠长。这使我想起范仲淹的名句: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写下这十六个字后我不禁笑了,因为范仲淹的这几句话是在评述汉代名士严子陵时说的,而严子陵又是余姚人。对不起,让他出场实在不是我故意的安排。

由此,我觉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