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突围(第6/6页)

点评二:

作者将苏东坡祭上民族、文明的高坛,诋毁者、诬告者自然被归为小人:“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丟人”,“而把文明的代表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对苏的赞美:“当苏受审挨打时诗人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号着”,就连诗人的洗脚水,“也充满了文化的热度”。动不动就使用国家、民族、文明、良知等字眼,呈现出中国传统文人所谓忧患意识和道德优胜论话语的激越面貌。(马策)

点评三:

苏东坡的突围,不啻是生命的突围,更是文化的突围。

经历了“乌台诗案”后,带着官场、文坛一齐泼来的满身脏水,苏东坡疲倦狼狈地走向黄州。至此,与其说是苏东坡突出了重围,不如说是他被赶出了重围。黄州的残酷现实,使他陷入精神上空前的孤独无告。他自省,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经历了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和艺术才情上的蒸馏和升华,苏东坡走向真正的成熟,从而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本文旨在借苏东坡的遭遇来探讨社会灾难与群体生命的关系,苏东坡只是一个个案,一个缩影。社会灾难铺天盖地,文化精英往往首当其冲,但由文化良知浇灌出来的生命不会轻易低下高昂的头颅。与《宁古塔》相比,本文的悲叹更为深沉,它源自对历史真实的理性探寻,源自对主人公所遭无端迫害之命运的极度愤慨,理智又炽烈的文字掷地有声。(傅应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