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上海史实的几种书

研究上海史实的组织,以往当推上海市通志馆较为健全。该馆创始于一九三二年。柳亚子主其事,朱少屏任副馆长。编刊《上海市年鉴》,—年刊行一大册,由中华书局出版。它的内容包括特载、大事概要、土地人口、天时气象、行政、司法、外交、财政、金融、教育、交通、工业、商业、农林、渔牧、学艺、宗教、社会事业、时事日志等。全书各编,除详述一年间的经过外,并略举其过去历史,使源流沿革,了如指掌。同时刊有统计表格,便于查考。此外还有《上海市通志馆期刊》,可是印数不多,为非卖品,只送赠学术机关及专门研究者。但由于外界需要者多,纷纷函请公开发售,不得已选择期刊中自成段落而又比较重要的抽印十种,它们是:《吴淞江》《上海的风雨》《上海的银行》《上海的日报》《上海图书馆史》《上海的定期刊物》《上海的学艺团体》《上海在太平天国时代》《关于上海的书目提要》《上海新闻事业的发展》。这十种书各自成册,公开发售。其他的《大闹公堂案》《上海的铜元》《上海公共租界的发端》《上海金融在袁世凯帝制时期》《吴淞铁路交涉》《小刀会与太平天国时代的上海外交》《上海法租界的多事时期》《上海外交在日俄战争时代》《公共租界越界筑路交涉》等,都没有公开刊行,不免引为遗憾。这时担任编辑的,除徐蔚南、吴静山外,尚有胡怀琛、胡道静、席涤尘、董枢、李纯康、乐嗣柄、钟贵扬等共十余人。

徐蔚南、吴静山等还发起组织上海通社,所有通志馆的工作人员,差不多完全加入。当时柳亚子便把上海通社和市通志馆比作孪生的姊妹,打成一片,编成《上海研究资料》,由中华书局印行,这时为一九三六年五月。一九三九年八月又出续集,每集约四十万言,其中珍贵的史料有《苏报案始末》《洋泾访古记》《上海四明公所研究》《近代名人在上海》《张园掌故》《上海博物院史略》《上海学校溯源》《上海学艺老话》《上海物产丛谈》《上海新闻纸的变迁》《百年前的上海》《上海电影院的发展》等。以上这许多资料,都是上海通社在《大晚报》《上海通周刊》及各报陆续发表的,经过取舍、修订、汇印而成,且附铜版图数十幅。此外,他们还把《上海通》分类汇编成《上海通丛书》,共三集,成为上海历史之有力的发掘者。

上海通社校刊《上海掌故丛书》,线装十册,称为第一集,也由中华书局出版。可是第二集始终没有出。丛书十四种,元人作品,有陈椿的《熬波图》一卷,明人作品,有张鼐的《吴淞甲乙倭变志》二卷,其他全是清人的作品,如叶梦珠的《阅世编》十卷,杨光辅的《淞南乐府》一卷,褚华的《沪城备考》《木棉谱》《水蜜桃谱》,共八卷,张春华的《沪城岁事衢歌》一卷,曹晟的《夷难备尝记》《红乱纪事草》《觉梦录》共四卷,黄本铨的《枭林小史》一卷,王萃元的《星周纪事》二卷,曹骧的《上海曹氏书存目录》不分卷。有黄任之、柳亚子、胡朴安、陈陶遗等题序。这些书,有的从未刊行过,有的散佚已久,当时搜集确实不易,甚至有些旧钞本,错讹很多,都经过柳亚子校勘。

平湖陈左高有《晚清二十五种日记辑录》,其中颇多有关上海故实,如林则徐《乙未日记》,记述他赴嘉定、宝山、青浦、金山一带勘察水利简况以及下榻大东门敬业书院,曾课书院生员,这是一百四十多年前有关上海水利、教育的史料。李石梧《李星沅日记》,记及道光年间的上海港口情况。鸦片战争时,崇明、金山的防守,南汇、松江的治安问题,上海火药局被炸,近郊各县禀报英军的动态,特别是所叙陈化龙坚守吴淞炮台,直至牺牲的几段,颇有参考价值。曹晟《十三日夷难备尝记》,纪述鸦片战争,英军蹂躏上海,进占南市,分据各通衢要道,不断搜索等情况。沈宝禾《忍默恕退之斋日记》,有关上海船商事,是清咸丰间上海航运史料。陆嵩《意苕山馆日记》,记及咸丰五年春初,上海城中太平军小刀会撤退的原因。王韬《蘅华馆日记》,记述上海市郊桥阁寺观有关情况。涉及三洋泾桥、三茅阁桥等处,当时乃一河道,为英法租界交界处。而三茅阁桥旧址,在今车辆辐辏的延安路河南路口。瞿元霖《苏常日记》,记一八五八年期间上海近郊松江、奉贤等人物、古迹、航运、盐场,及黄浦、吴淞江两岸景物。附有歌咏上海地理诗。吴大澂《愙斋日记》,那是吴氏应吴平斋之招,客居上海,所记有上海所见的历代器物,特别是内府珍藏之稀世瓖宝流落至上海者。又咸丰年间,上海旧书店、古董铺集中于南市四牌楼。冯芳辑《冯申之先生日记》,所记咸丰年间城郑庙、关帝庙、竹林庵、一粟庵、青龙庵、陈忠愍祠等寺院古迹,也是园的景色,实是上海寺观园林史料。张德彝《航海述奇》,记同治五年途经上海,凡洋场见闻,书馆及印刷情况,外国侵略者入城后开新北门的故事,及全国省份命名马路等等,都是近代上海地方史料。宜垕《初使泰西记》,记同治七年,在上海和美国使臣蒲安臣洽谈外交事务。无名氏《绛芸馆日记》,颇多上海戏剧曲艺掌故,以及豫园登高,船舫厅兰花会,大东门的地藏灯会,三茅阁的三茅会等,都是百年前上海的乡土习俗。王之春《东游日记》,是赴日本经上海途中所作。对未园之胜,虹口停放机器船的构造,以及往来上海与日本之间的东洋船的设备,记述甚详。姚觐元《弓斋日记》,记光绪五年,客居上海的见闻,如晤杨守敬,鲍廷博托销《图书集成》,赴虹口同文书局,参观用西法印书画,均系上海文化史料。何荫楠《鉏月馆日记》,记述清末光宣间,上海静安寺之申园、愚园、张园、西园等处景物,其中所写四马路(今福州路)一带早晚状况,具体逼真。又及迎贵园、天仙园、丹桂园、凤舞台、大舞台、群仙园等顾曲之所。孙宝瑄《忘山庐日记》,载及在沪经常往还的人士,如赵仲宣、严信厚、宋恕、汪康年、谭嗣同、孙多森、姚文倬、汤寿潜、胡仲逊等,又记述了戊戌变法前后的种种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