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国变弹词》的资料从何而来

李伯元的长篇弹词,凡两种,一是《醒世缘弹词》,二是《庚子国变弹词》,后者尤胜于前者。

李伯元先生

《庚子国变弹词》共四十回,写于一九〇一至一九〇二年间。最初在《繁华报》上逐期发表。全书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庚子事变的过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精炼,它突破了历来弹词只写才子佳人的框子,成为第一部表现政治事件的弹词。在李伯元的改良派立场来看问题,当然把义和团称为“拳匪”,维护统治集团的清政府。但也揭露了帝国主义八国联军的奸淫掠夺,清廷官员的腐败怯懦,同时反映了人民的英勇抵抗,自有它的历史价值。

《庚子国变弹词》共四十回,所以作者有诗:“眼前无限兴亡感,付与盲词四十篇。”载《繁华报》。一九〇二年由《繁华报》馆印行线装巾箱本六册。伯元逝世后,书商盗印,书名改为《绘图秘本小说义和团》,石印大本两册,只收前二十回,将原书所载序文、例言、题词一概删去,伪造潭溪生一序。这书不全,流传不广。一九三五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阿英编校的袖珍本一册,首载阿英《重刊〈庚子国变弹词〉序》,书末附印《辛丑条约》全文,这是从《杭州白话报》所刊的《救劫传》里转录的。后又收入阿英编的《庚子事变文学集》,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书的内容,始于清平县武举与教民的冲突,官吏左袒教民,酿成武举复仇,率五百弟子,杀死两教民全家,终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辛丑条约》完成,两宫返跸,旁及中俄战争,黑省沦亡的全部战争经过。

《庚子国变弹词》的资料,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李伯元是常州世代簪缨的巨家。他的父亲在北京做京官,他的哥哥宝章,是一位孝廉公,官直隶候补道。当义和团起事,延及直隶(今河北省)、山东、山西各省,帝国主义者组织联军,进犯北京,火烧圆明园,任意抢掠,杀戮人民,顿使京津一带,成为恐怖之窟、灾害之区。那时,李伯元的父亲年已七十二岁,和他的哥哥宝章惊惶失措,便放弃了许多财物,只携了一个仆人逃难。奈社会秩序已乱,雇不到车辆,只能徒步而行,昼行夜宿,走了数百里,非常狼狈,好不容易到了山东贯市,那儿有一镖局,镖师某看到李父衰羸疲惫,动了恻隐之心,为他主仆三人备了一辆骡车,才得喘一口气。一路上目睹颠沛流离的情状,家破人亡的惨事,为之心伤不已。而所经过的官署,都空空如也,负责的官员逃之夭夭,仅有怀来县的知县吴永(渔川)却留守着,主仆三人就在县署内暂时藉宿,不料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在该署内驻跸。这时王文韶中堂听到两宫出狩,便挟着重要印信,徒步追访,直追了三天三夜,才到怀来县,抵署天已昏晚,拟明晨叩见两宫。可是县署屋舍狭隘,所有上房及办公地方,满坑满谷都住了人,文韶中堂一到,两宫哪有不知之理,于是立即召见。慈禧站在上房的庭除间,向文韶垂泪说:“深悔当时没有听信卿言,以致肇成巨祸。”原来“义和团”事起,文韶很反对,曾密折上奏,又听到徐用仪,许景澄、袁爽秋以反对义和团行将正法,他更急迫地营救,触忤慈禧。慈禧大怒,也拟把文韶严行惩办,被军机大臣荣禄知道了,荣禄和王文韶私交很厚,便竭力在慈禧面前为之缓颊,文韶才得以保全,所以慈禧所云,并非无端之言。宝章父子在怀来县署,和文韶朝夕相见,当时朝野情况,宝章父子也就耳熟能详,可是伯元幼遭父丧,宝章也早卒,那庚子国变,伯元当然也听得一些,但不够详尽。那资料主要是从王文韶那儿辗转得来的。

谈到这个线索,就不得不提到上海文史馆馆员姚寒秀(桐生)老先生,他是王文韶的孙婿。文韶的儿子国桢,字穉揆,官太常寺卿。寒秀老人平素留心掌故,而在岳家所得更多,尤其庚子故事,印象很深。李伯元和寒秀老人一见如故,成为很要好的朋友。伯元办《繁华报》,写小说缺乏资料,老人就把庚子国变掌故,原原本本的贡献给他。伯元脑中本来有些底子,经老人一讲,他就把资料贯串起来,写成了这部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庚子国变弹词》。

同时,李伯元和沈卫(洪泉)太史也很相契。沈卫在前清时官陕西学台和甘肃主考,与荣禄也有私交,他们时常谈到庚子国变事。所以沈卫一谈起它,就历历如数家珍。伯元写弹词,有些地方也请沈卫补述,因此内容就更充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