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科的起始

唱歌也称乐歌,在我国大约有二千多年历史了。那时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称做六艺,作为教育项目来教导弟子。乐,占着六艺中的第二位,可见古人对它的重视。孔子当时编成了一部乐经,那里面一定有很多的研究,可惜这本书经过秦火,付诸一炬,后人就没法看到。直至十九世纪末期,我国兴办了学校,从事新的教育,才又把唱歌列为教科之一,凡中小学都设有那么一科,距今也有八九十年了。

唱歌创自西洋,播及日本,至于介绍到我国来,就要推沈心工为开风气之先了。他原名叔逵,头脑很新颖,当时一般所谓书香子弟,大都沉溺科举,想在八股括帖中显身扬名,出人头地。可是他矫然独异,鄙弃这一套陈规腐习,毅然东渡日本,吸收新知识。他认为唱歌足以涵养人的品德思想,发扬人的审美感情。于是就进入唱歌速成班,在很短时期内,毕业归国。这时,上海有个务本女学,是很有名的老学校,据说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是务本的高材生,可见年份的悠久了。沈心工担任了该校的教席,竭力提倡唱歌,可是难题来了。原来我国只有工尺谱,什么上、尺、工、凡、六、五、乙,没有拉丁文音节独、来、米、发、沙、拉、西,学生因为不顺口,不习惯,也就记不牢,没有办法,只得一、两、三、四、五、六,七唱着,很不协调。同时,他兼教龙门师范学校,学生也觉得七个音节太陌生,难于接受。沈动了脑筋,把这七个音节,译为“独览梅花扫腊雪”,成为具有意义的七言诗句,问题也就解决了。他有感教本的需要,编成一部唱歌教科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名称为《唱歌集》。一经刊布,风行一时。那文明书局附设的文明小学,主持校政的俞仲寰,也聘请沈心工来担任唱歌教师。俞仲寰是无锡人,于是无锡各学校受到影响,纷纷设立这门唱歌课,其他各地也都仿效推行,成为普遍现象。

此后,还有一位有名的唱歌老师李叔良,他教这门课,却喜自己编歌词。这时的风尚,脱不掉旧诗词的窠臼,词句都以古雅为归,笔者这时也受到这位李老师的熏陶,他所编的歌儿还记得一二,可见印象之深。如《秋之夜》的歌词:“秋夜静闻香,检诗囊,闲吟佳句,叶韵协宫商,卿唧唧唧,蟋蟀绕阶鸣,风渐紧,露瀼瀼。”又《雨中花》的歌词:“名花疏韵雨痕鲜,珍重洗花颜。湿翠欲流红欲滴,一枝倍煊妍。海棠梦醒梨魂觉,摇曳画栏前。我对花歌为花寿,题上浣花笺。”这种歌词,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变迁,当时以为适合的,在目前来讲,非但词句不通俗,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姑录一二,聊见数十年前的趋向和风格的一斑。